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席勒在中国的译介过程(1840-2008) | 第15-83页 |
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(1840-1949) | 第15-35页 |
一、清末民初(1840-1916)——发轫期 | 第15-18页 |
二、新文化运动时期(1917-1937)——第一次高潮 | 第18-27页 |
三、席勒诞辰175 周年(1934 年) | 第27-31页 |
1934 年北平释勒展览 | 第27-28页 |
南京释勒展览会 | 第28-29页 |
《释勒纪念特刊》 | 第29-31页 |
四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(1938-1949)——平淡期 | 第31-35页 |
第二节 建国初期(1949-1976) | 第35-50页 |
一、五十年代——第二次高潮 | 第36-49页 |
1955 年席勒纪念会 | 第37页 |
1959 年席勒纪念会 | 第37-49页 |
二、文化大革命时期——冰点 | 第49-50页 |
第三节 改革开放30 年(1977-2008) | 第50-70页 |
一、八九十年代——第三次高潮 | 第51-64页 |
1984 年席勒学术讨论会 | 第54-55页 |
1985 年“中国与席勒·席勒与中国”国际学术研讨会 | 第55-64页 |
二、21 世纪初期——平稳发展 | 第64-70页 |
席勒逝世200 周年(2005 年) | 第65-70页 |
附记 同时期德国席勒研究状况 | 第70-83页 |
一、1893-1932 早期席勒研究 | 第70-73页 |
1859 年席勒纪念会 | 第72页 |
1905 年席勒纪念会 | 第72-73页 |
二、1933-1945 纳粹德国时期 | 第73-76页 |
1934 年席勒纪念会 | 第75-76页 |
三、1950 年代的德国 | 第76-80页 |
1955 年——席勒逝世150 周年 | 第76-77页 |
1959 年——席勒诞辰200 周年 | 第77-80页 |
四、现阶段(1970-2008) | 第80-83页 |
第二章 中国人眼中的席勒 | 第83-107页 |
第一节 史学家席勒 | 第83-85页 |
第二节 美学家席勒 | 第85-89页 |
第三节 文学家席勒 | 第89-107页 |
一、综论 | 第89-93页 |
二、诗人席勒 | 第93-97页 |
(一) 抒情诗 | 第93-95页 |
(二) 叙事诗 | 第95-97页 |
三、剧作家席勒 | 第97-107页 |
(一) 《强盗》 | 第98-99页 |
(二) 《阴谋与爱情》 | 第99-102页 |
(三) 《威廉·退尔》 | 第102-104页 |
(四) “莎士比亚化”与“席勒式” | 第104-107页 |
第三章 席勒与中国 | 第107-125页 |
第一节 席勒与中国文化 | 第107-117页 |
一、席勒与孔子、庄子 | 第107-110页 |
二、《孔夫子的箴言》 | 第110-111页 |
三、《图兰朵》 | 第111-117页 |
第二节 席勒对中国的影响 | 第117-125页 |
一、郭沫若 | 第117-120页 |
二、田汉 | 第120-122页 |
三、王国维 | 第122-125页 |
第四章 译本分析——以《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》为例 | 第125-135页 |
结语 | 第135-138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8-142页 |
附录 | 第142-193页 |
附录一 汉译席勒作品目录(中德文对照) | 第142-154页 |
附录二 1840-2008 年中国的席勒译介资料目录 | 第154-188页 |
附录三 《欢乐颂》原诗、译诗以及德语歌词和中文歌词对照 | 第188-1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