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引言 | 第12-21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·国外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1 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相关理论探讨 | 第21-32页 |
·信用的含义及分类 | 第21-23页 |
·个人信用 | 第23-25页 |
·个人信用的涵义及起源 | 第23-24页 |
·个人信用的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理论概述 | 第25-32页 |
·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涵义 | 第25-26页 |
·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·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范围 | 第27页 |
·个人信用风险评估在国内外的应用 | 第27-32页 |
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理论介绍 | 第32-40页 |
·德尔菲法 | 第32-33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32页 |
·德尔菲法的实施步骤 | 第32-33页 |
·层次分析法(AHP) | 第33-36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33-34页 |
·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| 第34-36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| 第36-39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| 第36-37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 | 第37-38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 | 第38-39页 |
·评价 | 第39-40页 |
3 大学生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| 第40-58页 |
·大学生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的必要性 | 第40-41页 |
·大学生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1-50页 |
·大学生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41-43页 |
·大学生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 | 第43-44页 |
·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分析与测度 | 第44-50页 |
·大学生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| 第50-56页 |
·层次单排序 | 第51-55页 |
·层次综合排序 | 第55-56页 |
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生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评语集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·模糊关系矩阵的构建 | 第57页 |
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7-58页 |
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| 第58-65页 |
·样本的选取 | 第58页 |
·样本的选取原则 | 第58页 |
·样本的来源 | 第58页 |
·单样本实证分析 | 第58-61页 |
·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| 第59-60页 |
·二级模糊矩阵的综合评价 | 第60-61页 |
·一级模糊矩阵的综合评价 | 第61页 |
·实证结论分析 | 第61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改进 | 第61-63页 |
·多样本实证分析 | 第63-65页 |
·改进前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多样本检验 | 第63页 |
·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多样本检验 | 第63-64页 |
·两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比较 | 第64-65页 |
5 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化解之道 | 第65-68页 |
·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投资 | 第65-66页 |
·贷款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 | 第66页 |
·学校的督导和信息供给 | 第66页 |
·贷款者的自身约束 | 第66-6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·本文的结论 | 第68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附录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7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页 |
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