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7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10-11页 |
(一) 诊断标准 | 第10-11页 |
(二)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11页 |
(三) 病例排除标准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1-15页 |
(一) 病例来源 | 第11页 |
(二) 病例分组 | 第11-12页 |
(三) 治疗方法 | 第12页 |
(四) 观察项目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(五) 疗效判断标准 | 第13页 |
(六) 统计方法 | 第13-15页 |
三、临床资料分析 | 第15-17页 |
(一) 两组观察前一般情况比较 | 第15页 |
(二) 服用降糖及降脂药物情况比较 | 第15-16页 |
(三) 中医证候、主要症状及积分比较 | 第16页 |
(四) 两组中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 | 第16-17页 |
研究结果 | 第17-21页 |
一、疗效观察 | 第17-19页 |
(一) 两组空腹及餐后血糖比较 | 第17页 |
(二) 降血糖功效比较 | 第17页 |
(三) 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| 第17-18页 |
(四)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18页 |
(五) 两组中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变化比较 | 第18-19页 |
(六) 两组糖尿病专项指标及炎症因子比较 | 第19页 |
二、治疗前后血液安全指标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不良反应 | 第20-21页 |
讨论 | 第21-46页 |
一、关于2 型糖尿病 | 第21-26页 |
(一) 糖尿病概述 | 第21页 |
(二) 糖尿病的分类 | 第21页 |
(三)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| 第21-23页 |
(四) 糖尿病并发症 | 第23-24页 |
(五) 2 型糖尿病的治疗 | 第24-26页 |
二、关于2 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 | 第26-31页 |
(一) 高脂血症概述 | 第26-27页 |
(二) 2 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机制 | 第27-29页 |
(三)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 | 第29-31页 |
三、中老年糖尿病及合并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探讨 | 第31-33页 |
(一)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| 第31-33页 |
(二) 治则探讨 | 第33页 |
四、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思路与特色 | 第33-36页 |
(一)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| 第33-35页 |
(二) 本研究的思路与特色 | 第35-36页 |
五、消克康胶囊治疗中老年2 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价 | 第36-37页 |
(一) 临床症状疗效 | 第36页 |
(二) 对血糖、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(三) 对血脂水平和肝功能的影响 | 第37页 |
(四) 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| 第37页 |
六、消克康胶囊治疗中老年2 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脂血症的机理探讨 | 第37-45页 |
(一) 降糖作用 | 第37-40页 |
(二) 调脂作用 | 第40-41页 |
(三) 改善血流变及血小板功能 | 第41-42页 |
(四) 抗氧化与保肝作用 | 第42-44页 |
(五) 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七、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| 第45-46页 |
(一)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45页 |
(二) 本研究的意义 | 第45页 |
(三)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45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综述 | 第54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2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