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4页 |
1 微生物细胞传感器 | 第12-18页 |
·微生物细胞传感器的结构 | 第12-14页 |
·微生物细胞传感器的类型 | 第14-15页 |
·非特异性微生物细胞传感器 | 第14页 |
·半特异性微生物细胞传感器 | 第14-15页 |
·特异性微生物细胞传感器 | 第15页 |
·微生物细胞传感器的构建 | 第15-18页 |
·调节基因/启动子 | 第15-16页 |
·报告基因 | 第16-17页 |
·调控报告基因表达的机制 | 第17-18页 |
·中国在微生物细胞传感器领域的研究进展 | 第18页 |
2 启动子 | 第18-31页 |
·启动子的特征 | 第19-24页 |
·启动子的发现 | 第19页 |
·启动子的概念 | 第19页 |
·启动子的结构特征 | 第19页 |
·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 | 第19-21页 |
·启动子的两种突变 | 第21-22页 |
·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 | 第22-24页 |
·RNA 聚合酶 I 的启动子结构 | 第22页 |
·RNA 聚合酶Ⅱ的启动子结构 | 第22-23页 |
·RNA 聚合酶Ⅲ的下游启动子 | 第23-24页 |
·启动子的分类 | 第24-26页 |
·组成型、诱导型和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| 第24-25页 |
·双向启动子、可变启动子和串联启动子 | 第25-26页 |
·启动子的作用机制 | 第26页 |
·启动子功能和结构研究的策略 | 第26-27页 |
·转化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瞬间表达分析 | 第27页 |
·点突变分析 | 第27页 |
·启动子克隆的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利用启动子探针质粒载体筛选启动子 | 第27-28页 |
·利用PCR 技术克隆启动子 | 第28页 |
·反向PCR 技术(Inverse-PCR)克隆启动子 | 第28-29页 |
·启动子在环境中的应用 | 第29-31页 |
·微生物传感器对环境污染物的检测 | 第30-31页 |
·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 | 第31页 |
3 项目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31-34页 |
第二章 砷全细胞传感器的构建及表达 | 第34-54页 |
1 前言 | 第34-35页 |
2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35-4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5-36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35页 |
·培养基与溶液的配置 | 第35-36页 |
·引物 | 第36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36-40页 |
·E.Z.N.A.Gel Extraction Kit | 第36-38页 |
·E.Z.N.A.Cycle-Pure Kit | 第38-39页 |
·B 型质粒小样快速提取试剂盒 | 第39-40页 |
·萤光素酶检测系统 | 第40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40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0-41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41-49页 |
·pUC18-Luc 基础细胞传感器的构建与表达 | 第41-48页 |
·T7 启动子和luc 连接 | 第43-44页 |
·pUC18 和Luc- T7 启动子的连接 | 第44-46页 |
·PCR 方法去除pUC18 上Lac 基因的片段并与Luc-T7P 的连接 | 第46页 |
·pUC18(-Lac)-Luc-T7P 与T7 终止子的连接 | 第46-47页 |
·pUC18-Luc 表达验证 | 第47-48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的构建 | 第48-49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pUC18-Luc-arsR 的构建 | 第48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诱导、表达 | 第48-49页 |
·工程菌 pUC18-Luc-arsR 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| 第49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3页 |
·pUC18-Luc 构建的电泳结果 | 第49-51页 |
·pUC18-Luc 全细胞传感器诱导 Luc 表达结果 | 第51-52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(pUC18-Luc-arsR)构建的电泳结果 | 第52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诱导 Luc 的表达 | 第52-53页 |
·工程菌 pUC18-Luc-arsR 的遗传稳定性 | 第53页 |
5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工程菌株检测重金属砷的研究 | 第54-70页 |
1 引言 | 第54页 |
2 主要试剂 | 第54-55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55-58页 |
·耐受性检测 | 第55页 |
·诱导时间单因素对荧光表达强度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浓度与诱导时间双因素对荧光表达强度的影响 | 第56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特异性的测定 | 第56页 |
·扫描电镜与能谱 | 第56-57页 |
·HLPC-ICP-MS 测细胞内不同形态砷的含量 | 第57-58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的改进 | 第58页 |
4 结果 | 第58-69页 |
·耐受性检测 | 第58-60页 |
·诱导时间单因素对荧光表达强度影响 | 第60-61页 |
·浓度与诱导时间双因素对荧光表达强度的影响 | 第61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特异性的测定 | 第61-62页 |
·扫描电镜与能谱 | 第62-64页 |
·HLPC-ICP-MS 测细胞内不同形态砷的含量 | 第64-68页 |
·砷抗性全细胞传感器的改进 | 第68-69页 |
5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8页 |
附录1 我国生物传感器一览表 | 第78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