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保险论文--中国保险业论文--各种类型保险论文

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整合的对策研究--以常熟市为例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18页
 第一节 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-12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-16页
 第三节 研究内容第16页
 第四节 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-18页
第二章 养老保险及城乡整合理论第18-26页
 第一节 养老保险的概念第18-20页
  一、养老保险第18-19页
  二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第19-20页
  三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20页
 第二节 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理论依据第20-23页
  一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内涵第20-21页
  二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理论依据第21-23页
 第三节 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23-26页
  一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整合的必要性第23-24页
  二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整合的可行性第24-26页
第三章 常熟市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整合的现状分析第26-34页
 第一节 常熟市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第26-29页
  一、常熟市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第26-27页
  二、常熟市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第27-29页
 第二节 常熟市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存在的问题第29-34页
  一、整合起点过高,时间过紧第29-30页
  二、“农保”→“城保”的单向通道设置缺乏合理性第30页
  三、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存在问题第30-32页
  四、补差标准过高第32-33页
  五、“农保”养老金计发方法滞后第33-34页
第四章 国内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经验及其启示第34-40页
 第一节 日本城乡养老保险制度(公共年金)的一体化第34-35页
 第二节 国内部分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整合的经验第35-37页
  一、北京市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和互转第35页
  二、“太仓模式”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第35-36页
  三、河北省迁安市实现城乡养老保险无缝对接第36-37页
 第三节 国内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启示第37-40页
  一、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原则鼓励职工参保第37-38页
  二、建立政府补贴机制第38页
  三、降低“城保”首保的缴费基数,实行基数过渡第38页
  四、“城保”与“农保”的双向互通第38-39页
  五、确定公平的城乡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和合理的补差标准第39-40页
第五章 促进常熟市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整合的对策建议第40-49页
 第一节 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渐进整合第40-42页
  一、允许新参保职工自由选择参保险种第40页
  二、对“城保”参保人员建立政府补贴机制,享受养老保险补贴第40-41页
  三、降低特困企业职工和部分特殊人群“城保”首保的缴费基数第41-42页
 第二节 建立“三位一体”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,实现城乡一体化第42-44页
  一、“农保”可转“城保”第43页
  二、“城保”可转“农保”第43-44页
 第三节 确定公平合理的转移接续办法和补差标准第44-46页
  一、制订合理的“农保”转“城保”转移接续办法第44-45页
  二、确定适当的补差标准第45-46页
 第四节 完善“农保”政策,提高保障水平第46-49页
第六章 结语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上海社保基金监管创新研究
下一篇: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--以余姚市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