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计算机网络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

结构化对等网络中基于访问热点的负载均衡算法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一章 引言第10-14页
   ·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
   ·论文结构第12-14页
第二章 结构化对等网络概述及负载均衡技术第14-23页
   ·结构化对等网络概述第14-18页
     ·结构化对等网络的概念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结构化对等网络的分类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结构化对等网络的特点第16页
     ·结构化对等网络的主要应用第16-18页
   ·负载均衡技术简介第18-19页
     ·负载均衡技术第18页
     ·负载均衡的优点第18页
     ·负载均衡的分类第18-19页
   ·结构化对等网络中负载均衡问题第19页
   ·结构化对等网络中的访问热点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·处理访问热点的主要技术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基于复制技术策略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基于流言传播策略第21页
     ·基于虚拟节点策略第21页
     ·三种策略优缺点比较第21-2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2-23页
第三章 一种改进的基于复制技术的负载均衡算法第23-36页
   ·背景第23页
   ·负载指标第23-24页
   ·节点负载计算第24页
   ·基于复制技术的负载均衡算法的缺点与改进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基于复制技术的负载均衡算法的缺点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基于复制技术的负载均衡算法的改进第25页
   ·改进的基于复制技术的负载均衡算法第25-29页
     ·基本定义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副本数目的计算第26页
     ·复制节点选取策略第26页
     ·复制点副本使用策略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副结点文件的更新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副节点的负载过重处理第28页
     ·副结点的退出第28页
     ·原结点的退出第28-29页
   ·算法调度步骤第29-30页
   ·模拟实验第30-35页
     ·实验环境第30页
     ·系统框架第30-33页
     ·对比实验第33-3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四章 基于时间序列的负载均衡算法第36-57页
   ·背景第36页
   ·时间序列方法第36页
   ·时间序列模型第36-43页
     ·典型的时间序列模型第36-38页
     ·时间序列模型建模和预测过程第38-42页
     ·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基本流程第42-43页
   ·时间序列方法在负载预测中的可行性第43页
   ·基于时间序列的负载均衡算法第43-49页
     ·基本假设第43-44页
     ·时间序列的提取第44页
     ·时间序列的处理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模型识别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模型定阶第46-47页
     ·模型参数估计第47页
     ·预测负载的计算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副本数目的计算第48页
     ·副结点的选取策略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副节点的使用第49页
     ·副节点的其它处理第49页
   ·算法调度步骤第49-50页
   ·模拟实验第50-56页
     ·实验环境第50页
     ·系统框架第50-54页
     ·实验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五章 基于查询率的的主动式负载均衡算法第57-72页
   ·背景第57页
   ·查询率的定义第57-58页
   ·排队论的介绍第58-60页
     ·排队论的基本组成第58-59页
     ·排队论的基本模型第59-60页
   ·排队论模型在查询模型中的应用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模型基本假设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模型描述第61页
   ·基于查询率的的主动式负载均衡算法第61-65页
     ·查询请求的存储第61-62页
     ·查询率的计算第62页
     ·负载等级的划分第62-63页
     ·查询率阈值的动态调整第63页
     ·服务窗口数量的动态设置第63页
     ·副节点的使用策略第63-64页
     ·副节点文件的更新第64页
     ·副节点的过载处理第64页
     ·副节点的退出第64页
     ·原节点的退出第64-65页
   ·算法调度步骤第65-66页
   ·模拟实验第66-71页
     ·实验环境第66页
     ·系统框架第66-69页
     ·对比实验第69-7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六章 总结与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·本文主要工作及特色第72-73页
   ·未来的工作第73-74页
致谢第74-75页
参考文献第75-79页
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-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性能网络流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
下一篇:基于网络流量的分布式异常定位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