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致谢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关于生态文明观 | 第11-13页 |
·关于生态省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生态文明观和生态省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| 第18-30页 |
·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及其科学内涵 | 第18-24页 |
·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演变 | 第18-19页 |
·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·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 | 第21-24页 |
·生态省的理论基础及其科学内涵 | 第24-28页 |
·生态省提出的历史背景 | 第24-25页 |
·生态省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7页 |
·生态省及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| 第27-28页 |
·在生态文明观下建设生态省的意义 | 第28-30页 |
·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| 第28页 |
·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安徽生态省建设现状、问题及与制约的思想因素 | 第30-41页 |
·安徽生态省建设现状 | 第30-34页 |
·安徽生态省建设现状的总体评价 | 第30页 |
·安徽生态省建设现状的具体分析 | 第30-34页 |
·安徽生态省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| 第34-37页 |
·经济发展增幅较缓 | 第35页 |
·环境保护压力很大 | 第35-36页 |
·生态文化体系尚未健全 | 第36页 |
·生态保障机制尚待完善 | 第36-37页 |
·制约安徽生态省建设的思想因素 | 第37-41页 |
·唯意志论的世界观 | 第37页 |
·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| 第37-38页 |
·倾斜的伦理道德观 | 第38-39页 |
·狭隘的政绩效益观 | 第39-40页 |
·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生态安徽建设战略框架 | 第41-51页 |
·“战略框架”制定的现实基础 | 第41-43页 |
·安徽基本省情 | 第41页 |
·潜在优势与可能性转化条件 | 第41-43页 |
·皖江发展机遇 | 第43页 |
·生态安徽建设规划概况 | 第43-46页 |
·生态安徽建设目标 | 第43-44页 |
·生态安徽建设战略步骤 | 第44页 |
·安徽生态省建设主要任务 | 第44-46页 |
·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安徽生态省“3C”发展模式 | 第46-51页 |
·“3C”发展模式内涵 | 第47-48页 |
·“3C”发展模式机制 | 第48-49页 |
·“3C”发展模式目标 | 第49-50页 |
·“3C”发展模式手段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生态安徽建设创新策略 | 第51-60页 |
·生态技术创新 | 第51-54页 |
·生态技术创新含义与特征 | 第51-52页 |
·生态技术创新基本内容 | 第52-53页 |
·生态安徽技术创新实施措施 | 第53-54页 |
·生态制度创新 | 第54-56页 |
·生态制度创新含义与特征 | 第54-55页 |
·生态制度创新基本内容 | 第55页 |
·生态安徽制度创新实施措施 | 第55-56页 |
·生态观念创新 | 第56-60页 |
·生态观念创新内涵 | 第56-57页 |
·生态观念创新的基本内容 | 第57-58页 |
·生态安徽观念创新实施措施 | 第58-60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60-63页 |
·结论与创新点 | 第60-62页 |
·下一步继续研究工作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研究的项目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