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导论 | 第8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0-14页 |
一、对外直接投资概念界定 | 第10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三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四、现有文献的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 本文结构 | 第14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二、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动因 | 第16-30页 |
第一节 减少中美贸易顺差,缓解国际社会压力 | 第16-20页 |
一、中国进出口概况 | 第16-17页 |
二、美国进出口概况 | 第17-19页 |
三、格兰杰因果检验美国逆差与中国顺差关系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,国内产业升级换代 | 第20-25页 |
一、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| 第20-21页 |
二、世界产业结构新趋势 | 第21-23页 |
三、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| 第23-25页 |
第三节 外汇储备增长迅速,人民币升值压力渐大 | 第25-27页 |
第四节 跨越美国技术壁垒,追求技术反哺我国 | 第27页 |
第五节 以追求市场为导向,追求利润回流我国 | 第27-28页 |
第六节 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不平衡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理论概述 | 第30-35页 |
一、小规模技术理论 | 第30-31页 |
二、技术地方化理论 | 第31-32页 |
三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| 第32-33页 |
四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| 第33页 |
五、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理论对中国的适应性分析 | 第35-37页 |
一、充分及时利用自身“比较优势” | 第35页 |
二、结合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| 第35页 |
三、可以选择“跨越式”对外直接投资 | 第35-36页 |
四、充分利用我国“资金规模”优势 | 第36页 |
五、借助政府间各种战略合作机制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 | 第37-40页 |
一、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 | 第37-38页 |
二、产业推进中比较优势基准 | 第38页 |
三、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 | 第38-39页 |
四、资源寻求保障基准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现状 | 第40-50页 |
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概况 | 第40-44页 |
一、总体规模发展较为迅速,但与引入外资规模不相称 | 第40-41页 |
二、行业分布较为广泛,金融业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 | 第41-42页 |
三、地区分布较为广泛,香港等金融中心位居前列 | 第42-44页 |
四、国有企业和有限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力量 | 第44页 |
第二节 美国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特点 | 第44-47页 |
第三节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现状 | 第47-50页 |
一、总量角度 | 第47-48页 |
二、流量角度 | 第48-49页 |
三、存量角度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| 第50-63页 |
第一节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存在问题 | 第50-53页 |
一、总体规模相对较小 | 第50-51页 |
二、经营批发零售业过多 | 第51页 |
三、金融业有待加强 | 第51-52页 |
四、制造业技术层次较低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| 第53-63页 |
一、定性分析的影响因素 | 第53-55页 |
二、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 | 第55-60页 |
三、EXCEL 实证分析 | 第60-63页 |
第五章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前景及政策建议 | 第63-69页 |
第一节 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未来前景 | 第63-66页 |
一、积极方面 | 第63-65页 |
二、消极方面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| 第66-69页 |
一、指导思想 | 第66页 |
二、行业选择 | 第66-67页 |
三、循序渐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