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1-8页 |
菌属中英文对照表 | 第8-9页 |
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7-26页 |
1. 未来可能出现的未知病原体 | 第17-18页 |
2. 已知病原体的实验检测鉴定方法 | 第18-19页 |
3. 未知病原体的筛查体系研究分析 | 第19-21页 |
4.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21-26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5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致病菌毒力因子的系统分析研究 | 第26-45页 |
1. 概述 | 第26-27页 |
2. 毒力因子的定义 | 第27-28页 |
3. 现有致病菌毒力因子的系统分析研究 | 第28-43页 |
·数据集 | 第28-31页 |
·现有毒力因子数据库的比较分析及其毒力因子数据收集 | 第28-30页 |
·非致病菌蛋白质数据库的构建 | 第30-31页 |
·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结果 | 第32-42页 |
·致病菌特有毒力基因和共有毒力基因的鉴定 | 第32-33页 |
·致病菌毒力基因和毒力岛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·致病菌各功能类毒力基因的统计分析 | 第34-42页 |
·外毒素分析 | 第36-39页 |
·三型分泌系统各成分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四型分泌系统各成分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共有毒力基因中各功能类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讨论 | 第42-43页 |
4. 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 致病菌特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| 第45-53页 |
1. 概述 | 第45-47页 |
·致病菌毒力基因的实验鉴定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致病菌毒力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 | 第46-47页 |
2. 致病菌特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| 第47-52页 |
·数据集 | 第48-50页 |
·非致病菌蛋白质数据库的构建 | 第48页 |
·致病菌蛋白质数据库的构建 | 第48-49页 |
·数据库中细菌菌株的选取标准 | 第49-50页 |
·方法 | 第50-51页 |
·结果 | 第51页 |
·讨论 | 第51-52页 |
3.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致病菌特有功能基团的预测及分析 | 第53-65页 |
1. 概述 | 第53-54页 |
2. 致病菌特有功能基团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| 第54-65页 |
·数据集 | 第54-55页 |
·方法 | 第55页 |
·致病菌特有功能基团的识别结果 | 第55-63页 |
·讨论与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致病菌特有基因片段的识别及其特有指纹库和特异性探针库的构建 | 第65-79页 |
1. 概述 | 第65页 |
2. 致病菌特有基因片段的识别 | 第65-68页 |
·数据集 | 第65-66页 |
·方法 | 第66页 |
·结果 | 第66-68页 |
3. 致病菌特有指纹库的构建 | 第68-74页 |
·数据集 | 第68页 |
·方法及结果 | 第68-69页 |
·对新完成测序菌株的模拟杂交检测 | 第69-74页 |
·结果 | 第74页 |
4. 致病菌特异性探针库的构建 | 第74-77页 |
·数据 | 第74页 |
·方法 | 第74-76页 |
·结果 | 第76-77页 |
5. 讨论与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9页 |
附录 | 第89-103页 |
附表一 278 株非致病性细菌菌株相关信息 | 第89-96页 |
附表二 264 株致病性细菌菌株相关信息 | 第96-103页 |
综述 | 第103-110页 |
发表论文 | 第110-11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18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