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豆草(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)种带真菌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4页 |
·红豆草 | 第10-13页 |
·国内外分布 | 第10页 |
·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| 第10-11页 |
·经济与生态价值 | 第11-13页 |
·保土、蜜源、观赏 | 第11-12页 |
·饲用 | 第12页 |
·肥用 | 第12-13页 |
·红豆草真菌病害 | 第13-15页 |
·病害的危害及发生条件 | 第13-14页 |
·病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·茎叶真菌及其病害真菌 | 第15-16页 |
·根部病害及其入侵真菌 | 第16-17页 |
·种带真菌及其检测方法 | 第17-24页 |
·种带真菌 | 第17-20页 |
·种带真菌的检测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影响种带真菌的因素及其存在部位 | 第21-22页 |
·种带真菌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供试红豆草 | 第24页 |
·发芽率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·种带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5-26页 |
·种带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5页 |
·种带真菌存在部位的检测 | 第25-26页 |
·主要种带真菌致病力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·供试真菌的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| 第26页 |
·实验设计与接种 | 第26页 |
·测定项目 | 第26-27页 |
·数据统计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结果 | 第28-44页 |
·发芽率 | 第28-29页 |
·种带真菌区系 | 第29-33页 |
·种子带菌率 | 第29页 |
·种带真菌的分离率 | 第29-33页 |
·不同部位的种带真菌 | 第33-34页 |
·种带真菌和环境的相关性 | 第34-37页 |
·种带真菌和k值的相关性 | 第34-37页 |
·红豆草种带真菌率和发芽率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7页 |
·种带真菌对种子的致病性 | 第37-44页 |
·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| 第37-39页 |
·幼苗苗长和根长及活力指数 | 第39-41页 |
·幼苗生物量 | 第41页 |
·幼苗病情 | 第41-44页 |
第五章 讨论 | 第44-50页 |
·荚皮对发芽率的影响 | 第44页 |
·种带真菌区系 | 第44-46页 |
·种子真菌率 | 第44页 |
·种带真菌的分离频率 | 第44-45页 |
·种带真菌的存在部位 | 第45-46页 |
·种带真菌和环境的相关性 | 第46页 |
·种子带菌率和发芽率的相关性 | 第46-47页 |
·种带真菌对红豆草种子质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种带真菌红豆草种子萌发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种带真菌对红豆草幼苗病情的影响 | 第48页 |
·下一步的工作 | 第48-49页 |
·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61页 |
项目资助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附录 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