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·小城镇污水处理概述 | 第9-10页 |
·课题提出 | 第10-12页 |
·课题的理论依据 | 第10-11页 |
·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·课题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2-13页 |
2 脱氮除磷研究综述 | 第13-31页 |
·传统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| 第13-19页 |
·传统生物脱氮原理 | 第13-14页 |
·传统生物除磷原理 | 第14-15页 |
·几种典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| 第15-19页 |
·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| 第19-27页 |
·生物脱氮新理论 | 第19-25页 |
·生物除磷新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| 第26-27页 |
·A2NSBR 工艺研究现状 | 第27-31页 |
3 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对比研究 | 第31-37页 |
·试验材料及装置 | 第31-32页 |
·污泥来源 | 第31页 |
·污水水质 | 第31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31-32页 |
·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试验所用仪器 | 第32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试验启动及培养运行方式 | 第33页 |
·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对比研究 | 第33-36页 |
·COD 去除 | 第34页 |
·氨氮去除 | 第34-35页 |
·总氮去除 | 第35页 |
·磷酸盐去除 | 第35-36页 |
·SBR 和SBBR 对小城镇污水处理效能分析 | 第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4 生物膜 N-SBR2 短程硝化试验研究 | 第37-46页 |
·具硝化功能的生物膜培养 | 第37-38页 |
·生物膜反应器中NO_2~-的累积 | 第38-39页 |
·亚硝酸盐累积的影响因素 | 第39-44页 |
·曝气时间对亚硝酸盐累积率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pH 值对亚硝酸盐累积率的影响 | 第40页 |
·曝气量对亚硝酸盐累积率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·C/N 比对亚硝酸盐累积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5 反硝化除磷(A~2-SBR1)试验研究 | 第46-54页 |
·聚磷菌的培养 | 第46-48页 |
·培养方案 | 第46-4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48页 |
·以NO_3~-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的驯化 | 第48-49页 |
·驯化方案 | 第4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8-49页 |
·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的驯化 | 第49-51页 |
·驯化方案 | 第49-5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1页 |
·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反硝化除磷能力对比 | 第51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6 双泥膜法 SBR 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的研究 | 第54-60页 |
·双泥膜法SBR 系统的启动 | 第54-55页 |
·双泥膜法SBR 系统对生活污水去除效能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COD、TN 和TP 的去除效果 | 第55-57页 |
·系统亚硝酸盐累积率 | 第57页 |
·C/N 比对氮磷去除效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1页 |
·结论 | 第60页 |
·建议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71页 |
附录 | 第71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