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法理基础 | 第11-25页 |
(一) 劳动基准与公益诉讼 | 第11-15页 |
1. 劳动基准与劳动基准争议 | 第11-12页 |
2. 公益与公益诉讼 | 第12-13页 |
3. 劳动基准的公益性和劳动公益 | 第13-15页 |
(二)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依据 | 第15-20页 |
1.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具有诉权理论和诉的利益依据 | 第15-16页 |
2.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贯彻了以人为本、尊重人权理念 | 第16-17页 |
3.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以权力制衡原理与法治原则为基础 | 第17-19页 |
4.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体现了效率与正义价值 | 第19-20页 |
(三)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对传统诉讼理论的挑战 | 第20-25页 |
1. 当事人适格理论的突破 | 第20-22页 |
2. 民事诉讼处分权的限制 | 第22-23页 |
3. 民事判决既判力理论的扩张 | 第23-25页 |
二、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现实基础 | 第25-33页 |
(一)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| 第25-29页 |
1. “直接利害关系人”理论对劳动公益的保护软弱无力 | 第25-26页 |
2. 现行诉讼制度保护劳动公益成本过高 | 第26-27页 |
3. 仲裁前置程序违背了劳动公益保护的效率性 | 第27页 |
4. 劳动基准争议的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| 第27-29页 |
(二) 构建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| 第29-33页 |
1. 社会公共利益意识的增强是确认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现实需求 | 第29页 |
2. 国内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为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经验 | 第29-31页 |
3. 我国司法队伍建设为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运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| 第31-32页 |
4. 国外发达的公益诉讼理论为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借鉴 | 第32-33页 |
三、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构想 | 第33-46页 |
(一) 启动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 | 第34-36页 |
1. 检察机关是提起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的唯一主体 | 第34-35页 |
2. 检察机关成为启动主体的身份基础 | 第35-36页 |
(二) 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受案范围 | 第36-40页 |
1. 违反劳动基准最高工时规定的案件 | 第36-37页 |
2. 违反劳动基准报酬规定的案件 | 第37-38页 |
3. 违反劳动基准卫生标准的案件 | 第38-39页 |
4. 违反劳动基准特殊主体规定的案件 | 第39-40页 |
(三) 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制度 | 第40-46页 |
1. 不适用仲裁前置程序 | 第40-41页 |
2. 重新界定级别管辖 | 第41-42页 |
3. 适用合议制与审判员专业化相结合的方式 | 第42-43页 |
4. 设立案外人奖励机制 | 第43-44页 |
5. 直接移交执行制度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