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调肝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0页 |
|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0-25页 |
|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| 第10-14页 |
| 1.病因病机 | 第10-11页 |
| ·古代文献 | 第10-11页 |
| ·现代文献 | 第11页 |
| 2.临床治疗 | 第11-14页 |
| ·辨证论治 | 第11-12页 |
| ·专方专药 | 第12-13页 |
| ·中西医结合 | 第13页 |
| ·针灸推拿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| 第14-21页 |
| 1.流行病学 | 第14页 |
| 2.发病机制 | 第14-17页 |
| ·胃肠动力异常 | 第14-15页 |
| ·内脏感觉过敏 | 第15-16页 |
| ·肠道炎症与免疫功能改变 | 第16页 |
| ·脑-肠轴的改变 | 第16-17页 |
| ·心理-社会因素的影响 | 第17页 |
| 3.治疗 | 第17-21页 |
| ·治疗原则 | 第17-18页 |
| 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| 第18页 |
| ·饮食治疗 | 第18页 |
| ·药物治疗 | 第18-21页 |
| ·心理治疗 | 第21页 |
| 第三章 导师徐进康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 | 第21-25页 |
| 1.病因病机 | 第21-22页 |
| 2.辨证论治 | 第22-23页 |
| ·肝郁脾虚型 | 第22页 |
| ·脾虚湿盛型 | 第22-23页 |
| ·脾肾阳虚型 | 第23页 |
| 3.临证经验 | 第23-25页 |
| ·抑肝扶脾,调畅气机 | 第23页 |
| ·燥湿相济,升降相宜 | 第23-24页 |
| ·动静有常,用药平和 | 第24页 |
| ·心理疏导,饮食调摄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5-42页 |
| 1.临床资料 | 第25-28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25页 |
| ·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| 第25-26页 |
| ·病例来源及分组 | 第26页 |
| ·一般资料 | 第26-28页 |
| 2.研究方法 | 第28-31页 |
| ·治疗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观察指标 | 第29页 |
| ·疗效标准 | 第29-30页 |
| ·安全性评价标准 | 第30页 |
| ·统计学处理 | 第30-31页 |
| 3.结果 | 第31-35页 |
| ·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| 第31-33页 |
| ·生活质量疗效评价 | 第33-34页 |
| ·疾病复发情况 | 第34-35页 |
| ·安全性评价 | 第35页 |
| ·病例剔除、脱落情况 | 第35页 |
| 4.讨论 | 第35-42页 |
| ·平调肝脾汤的疗效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平调肝脾汤的组方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·平调肝脾汤治疗IBS-D的理论探讨 | 第38-39页 |
| ·平调肝脾汤治疗IBS-D的机制探讨 | 第39-41页 |
| ·问题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| 结论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8-49页 |
| 附录 | 第49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