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理论论文

生土建筑研究--从过去生土建筑发展基础寻找其适用於当今环境的可行性

内容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第1章 引言-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第9-27页
 1-1 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第9-15页
  1-1.1 环境恶化全球暖化现象第9-12页
  1-1.2 经济全球化加速地球环境危机第12-13页
  1-1.3 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第13-14页
  1-1.4 建筑是高污染产业第14-15页
 1-2 生态建筑的崛起和研究第15-27页
  1-2.1 自然建筑运动的开始第15-16页
  1-2.2 建筑方式与环境负担的关系第16-19页
  1-2.3 自然建筑的投入者和影响第19-21页
  1-2.4 非环保材料造成的影响第21-25页
  1-2.5 人类所展开的自救活动-哥本哈根会议第25-27页
第2章 生土建筑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及成果第27-53页
 2-1 从殷商到明清的生土建筑演进-一段夯土建筑史第27-31页
  2-1.1 殷商第27-28页
  2-1.2 春秋时代第28-29页
  2-1.3 战国时期第29页
  2-1.4 秦汉第29-30页
  2-1.5 隋唐第30页
  2-1.6 五代到北宋第30页
  2-1.7 元、明、清第30-31页
 2-2, 土坯建筑的发展第31-32页
  2-2.1 土坯建筑第31-32页
 2-3 生土建筑重要成果之探讨第32-36页
  2-3.1 长城第32-33页
  2-3.2 高台第33页
  2-3.3 城墙第33-34页
  2-3.4 土楼第34-36页
 2-4 古文献对版筑城墙的记载第36-40页
  2-4.1 营造法式卷第三第37-39页
  2-4.2 营造法式卷第十三第39-40页
 2-5 古代版筑夯土工具及构造方法第40-42页
 2-6 夯筑方法第42-46页
  2-6.1 小夯灰土作法第42-44页
  2-6.2 大式大夯灰土作法第44-45页
  2-6.3 小式大夯灰土作法第45-46页
 2-7 古代夯土城墙之材料及改进方法研究第46-47页
  2-7.1 使用材料古法说明第46-47页
 2-8 近代使用材料之改进方法说明:第47-49页
  2-8.1 三合土配比及材料行为之研究第49页
 2-9 硅酸钾使用在中国土构造古遗址的保护第49-50页
 2-10 两个实例说明第50页
 2-11 古代夯土城墙之结构力学分析第50-51页
  2-11.1 水与土壤之关系第50-51页
  2-11.2 土壤之膨胀与收缩第51页
  2-11.3 土壤之塑性第51页
  2-11.4 土壤力学原理第51页
  2-11.5 夯实第51页
 2-12 小结第51-53页
第3章 当今世界各地对生土建筑的研究成果第53-79页
 3-1 世界各地生土建筑的进化说明第53-59页
 3-2 最近生土建筑的复兴情况第59页
 3-3 世界各地对生土建筑的研究成果第59-79页
  3-3.1 土坯建筑第59-66页
  3-3.2 草泥粘土第66-73页
  3-3.3 夯实泥土第73-79页
第4章 袋装土建筑于当今环境的探索及可行性研究第79-140页
 4-1, 袋装土建筑发展历史及研究此工作之相关人员第79-80页
 4-2 建筑的主要材料-袋子、填充物(泥土)及带刺铁丝网第80-82页
 4-3, 建造方法第82-94页
 4-4, 建造形式:圆顶袋装土建筑,方顶袋装土建筑第94-103页
  4-4.1 圆体之袋装土建筑第94-96页
  4-4.2 方体之袋装土建筑第96-103页
 4-5, 补充说明第103-104页
 4-6, 灾后重建的建筑第104-107页
 4-7,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土住宅设计第107-115页
  4-7.1 "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的新面貌"第107-110页
  4-7.2 目前农村住宅现状第110-112页
  4-7.3 袋装土建筑在新农村住宅的使用方式第112-115页
 4-8, 小结第115-116页
 4-9, 袋装土建筑的实验及实践工程—~东非洲的生态村第116-131页
  4-9.1 穹顶曲度计算及对施工方法第127-128页
  4-9.2 材料说明第128-130页
  4-9.3 总结第130-131页
 4-10, 北京实验工程二-昌平区袋装土建筑第131-139页
  4-10.1, 设计说明第131页
  4-10.2, 设计原则第131页
  4-10.3 建造目的第131-132页
  4-10.4, 施工者按图施工的方法第132-133页
  4-10.5 材料工料之计算方法第133-139页
 4-11, 结论第139-140页
  4-11.1 生土建筑碳排放量计算表第139页
  4-11.2 生土建筑与不同建筑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表第139-140页
第5章.复兴生土建筑的方法探讨第140-150页
 5-1 复兴生土建筑的意义第140-141页
 5-2 复兴生土建筑的方法及观念探讨第141-150页
  5-2.1 从建筑体强固的角度看问题~让生土建筑脱离结构脆弱的形象第141-144页
  5-2.2 从建筑体舒适性角度看问题~让生土建筑的居住更加舒适第144-150页
第6章,绿色建筑观念第150-154页
 6-1 "不建设"是最好的绿色建筑第150-151页
 6-2 "越简单"是越好的绿色建筑第151页
 6-3 "适当技术"的原则第151-152页
 6-4 "俭仆建筑美学"的原则第152-154页
论文结语第154-156页
主要参考书目内容第156-159页
下乡及参与实践工作人员介绍第159-161页
后记第161页

论文共1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松雪体”的形成与嬗变--赵孟頫书法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影响
下一篇:机制文化与生土建筑的发展--黄土高原生土建筑人居环境的生态价值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