铈基催化剂制备及汽车尾气消除应用

中文摘要第10-11页
ABSTRACT第11-13页
第一章绪论第13-29页
    1.1研究背景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第15-16页
    1.2大气污染物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氮氧化物的危害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一氧化碳的危害第17-18页
    1.3二氧化铈概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二氧化铈的性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水热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进展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二氧化铈在CO催化氧化反应中的作用第22页
    1.4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(OMS-2)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OMS-2概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OMS-2的制备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OMS-2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OMS-2在CO催化氧化反应中的作用第24页
    1.5NO的催化还原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NH3选择催化还原NO(NH3-SCR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低碳烃选择催化还原NO(CH-SCR)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H2选择催化还原NO(H2-SCR)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CO选择催化还原NO(CO-SCR)第26页
    1.6选题依据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选题依据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研究内容第27-29页
第二章实验部分第29-33页
    2.1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主要试剂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主要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2.2催化剂测试表征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X射线粉末衍射(XRD)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(HR-TEM)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H2程序升温还原(H2-TPR)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CO+NO程序升温脱附(CO+NO-TPD)第31页
    2.3CO选择性还原NO的反应性能评价第31-33页
第三章PdO-CeO2-OMS催化剂及其在汽车尾气消除中的应用第33-47页
    3.1引言第33页
    3.2实验部分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催化剂的制备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水性实验第34页
    3.3结果与讨论第3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催化剂的TEM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催化剂的STEM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催化剂的XRD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催化剂的XPS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催化剂的TPR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催化剂的TPD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CO选择催化还原NO(CO-SCR)实验结果讨论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水性实验结果讨论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CO和NO消除反应的机理探讨第44-45页
    3.4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四章CuO-Ce(CO32O催化剂及其在汽车尾气消除中的应用第47-57页
    4.1引言第47页
    4.2实验部分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合成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前期探索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第48页
    4.3结果与讨论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铈源种类不同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沉淀剂和还原剂种类不同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催化剂合成时间和焙烧温度的优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掺杂金属元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催化剂在SO2和水蒸气中的反应性能研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讨论第52-53页
    4.4催化剂的表征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催化剂的TEM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催化剂的EDX分析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催化剂的XRD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4.5本章小结第55-57页
第五章总结与展望第57-59页
    5.1总结第57页
    5.2创新性第57-58页
    5.3展望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7页
致谢第67-68页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8-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BTB配体构筑的MOF的合成、表征及性质研究
下一篇:过渡金属掺杂的钛氧簇的合成、结构及光电性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