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来源 | 第11-17页 |
一、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| 第11-12页 |
(一) "镜像"理论中的"镜子" | 第11-12页 |
(二) "镜像理论"中的"自我"和"主体" | 第12页 |
二、对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继承 | 第12-14页 |
(一) "市民社会"是"意识形态"的物质载体 | 第12-13页 |
(二) "意识形态领导权"的重要意义 | 第13-14页 |
三、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三种消极功能的发现 | 第14-15页 |
(一) 操纵功能 | 第14页 |
(二) 欺骗功能 | 第14-15页 |
(三) 辩护功能 | 第15页 |
四、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改造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| 第17-25页 |
一、阿尔都塞对"意识形态"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二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| 第18-20页 |
(一)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范畴界定 | 第18-19页 |
(二) 马克思"国家机器"与阿尔都塞"意识形态国家机器"的区别与联系 | 第19页 |
(三) "支配性的意识形态"与"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" | 第19-20页 |
三、意识形态与科学 | 第20-22页 |
(一) 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对立 | 第21页 |
(二) 科学对意识形态的超越 | 第21-22页 |
四、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 | 第22-23页 |
(一) 个体的"主体"幻象 | 第22页 |
(二) 意识形态中的"主体"和"臣民" | 第22-23页 |
五、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| 第23-25页 |
(一) "意识形态没有历史"的唯物史观原意阐释 | 第23-24页 |
(二) 阿尔都塞关于"意识形态没有历史"的悖论解读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内核 | 第25-33页 |
一、阿尔都塞创造性地提出了"意识形态国家机器"这一概念 | 第25-27页 |
(一) 对意识形态物质性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(二) 从内涵和外延上拓展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围 | 第26-27页 |
二、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——"马克思认识论的割裂"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 | 第27-28页 |
三 阿尔都塞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论的细化分析 | 第28-33页 |
(一) 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论的纵向分析 | 第28-29页 |
(二) 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论的横向分析 | 第29-33页 |
第四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之处 | 第33-40页 |
一、否认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 | 第33-35页 |
(一) 降低了马克思哲学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| 第33-34页 |
(二) 忽略了科学的实践功能 | 第34-35页 |
二、消解了人的主体性 | 第35-37页 |
(一) 消解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| 第35-36页 |
(二) 忽略了人的本质属性 | 第36-37页 |
三、阿尔都塞对马克思"意识形态没有历史"的误读 | 第37-40页 |
(一) 对历史观念的过度排斥 | 第37-38页 |
(二) 对意识形态的形式和功能过度强调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