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居正行政改革思想与实践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导论 | 第11-19页 |
| ·选题的学术价值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学术价值 | 第11-12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| ·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| ·明清时期 | 第12-13页 |
| ·民国时期 | 第13页 |
| ·建国之后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目的 | 第15-16页 |
| ·历史分析法 | 第15页 |
| ·系统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| ·比较分析法 | 第16页 |
| ·张居正的政治生涯 | 第16-19页 |
| 第1章 张居正行政改革思想与实践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19-28页 |
| ·社会背景 | 第19-23页 |
| ·赋役过重,贫富不均 | 第19-22页 |
| ·国库空虚,财政困难 | 第22-23页 |
| ·武备松弛 | 第23页 |
| ·政治背景 | 第23-27页 |
| ·皇帝昏庸无能 | 第23-24页 |
| ·吏治腐败,行政效率低下 | 第24-26页 |
| ·党争剧烈,统治集体内耗严重 | 第26-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2章 张居正的行政改革思想 | 第28-37页 |
| ·社会变革思想 | 第28-31页 |
| ·历史发展观 | 第28-30页 |
| ·渐进式改革观 | 第30-31页 |
| ·民本思想 | 第31-33页 |
| ·君权思想 | 第33-34页 |
| ·加强中央权力 | 第33-34页 |
| ·制衡君主权力 | 第34页 |
| ·务实思想 | 第34-36页 |
| ·“恪守祖制”思想 | 第34-35页 |
| ·“便俗”思想 | 第35页 |
| ·“宫府一体”思想 | 第35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3章 张居正的行政改革实践 | 第37-52页 |
| ·推行“宫府一体”,为改革提供政治保证 | 第37-39页 |
| ·处理与冯保之间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| ·处理与李太后之间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| ·统一舆论,为改革造势 | 第39-42页 |
| ·整顿学风,反对讲学 | 第40-41页 |
| ·禁闭全国书院 | 第41-42页 |
| ·制定“考成法”,为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| 第42-45页 |
| ·加强内阁权力 | 第43-44页 |
| ·通畅政令 | 第44页 |
| ·裁减“闲散”官员 | 第44-45页 |
| ·打击腐败 | 第45-48页 |
| ·整顿“驿政”和“赋役” | 第45-46页 |
| ·惩贪腐,奖廉洁 | 第46-48页 |
| ·加强道德教育 | 第48页 |
| ·合理用人 | 第48-51页 |
| ·更换内阁成员 | 第48-49页 |
| ·鼓励万历,任用贤能 | 第49-50页 |
| ·用人不重资历重能力 | 第50页 |
| ·信而用之,用而不疑 | 第50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4章 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历史评价 | 第52-59页 |
| ·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历史地位 | 第52-53页 |
| ·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| 第53-56页 |
| ·张居正的擅权 | 第53-54页 |
| ·改革思想的局限性 | 第54-56页 |
| ·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启示 | 第56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结论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4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