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26页 |
·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| 第12-20页 |
·愈伤组织培养 | 第13-14页 |
·植物器官培养 | 第14-15页 |
·胚胎培养 | 第15-16页 |
·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| 第16页 |
·花药与花粉培养 | 第16-17页 |
·杨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| 第17-20页 |
·外植体的选择 | 第17-18页 |
·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物 | 第18-19页 |
·组织培养其它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·杨树抗虫基因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| 第20-26页 |
·杨树遗传转化技术 | 第20-22页 |
·农杆菌介导法 | 第20-21页 |
·基因枪法 | 第21-22页 |
·其它方法 | 第22页 |
·杨树抗虫基因 | 第22-26页 |
·Bt毒蛋白基因 | 第23-24页 |
·蛋白酶抑制剂基因(PI) | 第24-25页 |
·其它抗虫基因 | 第25-26页 |
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8页 |
3 杨树无性系LH05-143和SN04-31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28-48页 |
·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3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8页 |
·外植体材料 | 第28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28页 |
·试验试剂与配置方法 | 第2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8-33页 |
·外植体消毒 | 第29页 |
·间接诱导再生 | 第29-30页 |
·直接诱导再生 | 第30-32页 |
·再生不定芽的继代增殖 | 第32页 |
·生根试验 | 第32-33页 |
·试验统计指标 | 第33页 |
·试验统计方法及使用的软件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8页 |
·外植体的消毒 | 第34-35页 |
·间接诱导再生 | 第35-41页 |
·外植体不同放置方式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愈伤组织诱导 | 第36-39页 |
·愈伤组织分化 | 第39-41页 |
·直接诱导再生 | 第41-45页 |
·杨树无性系LH05-143的直接再生不定芽 | 第41-43页 |
·杨树无性系SN04-31的直接再生不定芽 | 第43-45页 |
·继代增殖 | 第45-46页 |
·生根培养 | 第46-48页 |
4 抗虫基因CRY1C+9C转化的初步研究 | 第48-55页 |
·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48-49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48页 |
·农杆菌类型及基因材料 | 第48-49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49页 |
·相关试验试剂配置 | 第4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9-51页 |
·菌株的活化与保存 | 第50页 |
·卡那霉素(Kan)浓度筛选 | 第50-51页 |
·头孢霉素(Cef)浓度筛选 | 第51页 |
·乙酰丁香酮(AS)对杨树无性系LN05-51基因转化的影响 | 第51页 |
·试验统计指标 | 第51页 |
·试验统计方法 | 第51-52页 |
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5页 |
·卡那霉素(Kan)浓度的筛选 | 第52-53页 |
·头孢霉素(Cef)浓度的筛选 | 第53-54页 |
·乙酰丁香酮(AS)对杨树无性系LN05-51抗虫基因转化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5 讨论 | 第55-63页 |
·杨树无性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55-59页 |
·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| 第55-57页 |
·外植体类型的选择 | 第55页 |
·外植体的污染 | 第55-56页 |
·外植体的褐化 | 第56-57页 |
·植物激素在再生体系中的运用 | 第57-58页 |
·培养基配方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在杨树不定芽诱导中的运用 | 第59页 |
·杨树无性系LN05-51抗虫基因CRY1C+9C转化的初步研究 | 第59-61页 |
·Kan筛选临界浓度的确定 | 第59-60页 |
·头孢霉素(Cef)抑菌浓度的确定 | 第60-61页 |
·AS对杨树抗虫基因遗传转化的影响 | 第61页 |
·论文研究中的不足 | 第61-62页 |
·杨树无性系再生体系 | 第61-62页 |
·抗虫基因Cry1C+9C的遗传转化试验 | 第62页 |
·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71页 |
附图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