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皖历史文化地理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绪论 | 第12-35页 |
第一节.选题及结构安排 | 第12-18页 |
一.选题 | 第12-15页 |
二.全文结构安排 | 第15-18页 |
第二节.苏皖地理概况 | 第18-21页 |
一.位置特点 | 第18页 |
二.自然地理特点 | 第18-19页 |
三.历史自然地理特点 | 第19页 |
四.地貌分区 | 第19-20页 |
五.其他地理概况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.苏皖历史政治地理概述 | 第21-29页 |
一.高层政区变迁概述 | 第21-22页 |
二.各县变迁概述 | 第22-26页 |
三.地区政治中心的建立及意义 | 第26-29页 |
第四节.前人研究 | 第29-35页 |
一.历史地理学研究 | 第30-31页 |
二.历史学研究 | 第31-33页 |
三.地理学研究 | 第33页 |
四.文化学研究 | 第33-35页 |
上古汉唐篇 | 第35-80页 |
第一章.上古文化地理变迁 | 第35-52页 |
第一节.远古江淮的文化融合 | 第35-39页 |
第二节.夏商时期江淮、江南的文化融合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.西周、春秋时期江淮、江南的文化融合 | 第41-43页 |
第四节.文化地理"朐缯线"的形成 | 第43-47页 |
第五节.吴语和江淮话的源头 | 第47-52页 |
第二章.汉唐时期社会文化地理变迁 | 第52-67页 |
第一节.汉魏淮南望族的扩展和外流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.南北朝前期的淮北豪族的南迁 | 第55-58页 |
第三节.南北朝后期的淮南北豪强的变化 | 第58-61页 |
第四节.南朝后期江东学术中心的东移 | 第61-63页 |
第五节.隋末淮北大起义的地理差异 | 第63-66页 |
第六节.结论 | 第66-67页 |
第三章.汉唐间佛道地理分异的原因 | 第67-80页 |
第一节.佛教地理及所谓的"荒中(蛮区)" | 第67-69页 |
第二节.南北互动和沿海道教起源 | 第69-73页 |
第三节.江淮东部沿海道教传播 | 第73-76页 |
第四节.江淮西南山地区道教 | 第76-79页 |
第五节.佛道地理分异的原因 | 第79-80页 |
宋元篇 | 第80-123页 |
第四章.宋元时期江淮文化的变迁 | 第80-98页 |
第一节.风俗日趋武化 | 第80-84页 |
第二节.淮南和江南的文化隔阂加深 | 第84-86页 |
第三节.江淮方言的变化 | 第86-95页 |
一.江淮方言的总体北化 | 第86-88页 |
二.南宋与明初吴语的北进 | 第88-89页 |
三.泰如片和淮扬片的分异 | 第89-91页 |
四.海泗话的形成 | 第91-92页 |
五.南京话的形成 | 第92页 |
六.南通方言的形成 | 第92-93页 |
七.镇江吴语的南退 | 第93-95页 |
第四节.侉子、蛮子、冒子的形成 | 第95-98页 |
第五章.宋元江南民间信仰变迁 | 第98-123页 |
第一节.金应龙的家族关系及金总管信仰的由来 | 第99-106页 |
一.金应龙的世系和婚姻圈 | 第99-102页 |
二.金总管信仰的原始功能 | 第102-104页 |
三.元代的江南低地开发和信仰变迁 | 第104-106页 |
第二节.金总管信仰的传播和变形 | 第106-113页 |
第三节.李王信仰的由来和变化 | 第113-119页 |
第四节.江阴航运诸神的出现 | 第119-121页 |
第五节.结论 | 第121-123页 |
明清篇 | 第123-233页 |
第六章.明清江南平原的文化分区 | 第123-151页 |
第一节.江中文化区 | 第125-128页 |
第二节.沿江文化区 | 第128-138页 |
第三节.湖山文化区 | 第138-144页 |
第四节.沿运河区 | 第144-148页 |
第五节.结论 | 第148-151页 |
第七章.清代淮扬文化地理变迁 | 第151-177页 |
第一节.清代淮扬地区文教进步的原因 | 第152-167页 |
一.政治态度的地理差异 | 第154-155页 |
二.交通区位原因 | 第155-159页 |
三.移民的影响 | 第159-163页 |
四.二孙和五友:扬州文人的交往奇事 | 第163-167页 |
第二节.扬州:清代长江流域的文化中心 | 第167-169页 |
第三节.清代扬州学派的地域差异 | 第169-177页 |
一.扬州学派的范畴 | 第169-171页 |
二.高、宝、兴的经学世家 | 第171-173页 |
三.扬州府南部的学风 | 第173-175页 |
四.结论 | 第175-177页 |
第八章.明清通泰地域文化的形成 | 第177-197页 |
第一节.宗教繁荣的原因 | 第178-185页 |
第二节.特殊信仰的起源 | 第185-188页 |
第三节.学术文化的迅猛发展 | 第188-195页 |
第四节.结论 | 第195-197页 |
第九章.明清皖中南地区文化地理变迁 | 第197-220页 |
第一节.学术文化地理变迁 | 第197-210页 |
一.和州、滁州、庐州府 | 第199-200页 |
二.太平府、池州府 | 第200-202页 |
三.宁国府 | 第202-206页 |
四.安庆府 | 第206-210页 |
五.结论 | 第210页 |
第二节.方言地理的变迁 | 第210-220页 |
一.安徽赣语区的形成 | 第211-213页 |
二.徽语区的形成 | 第213-215页 |
三.皖江南岸江淮方言带的形成 | 第215-218页 |
四.皖南江淮话、河南话、湖北话方言岛的形成 | 第218-220页 |
第十章.灾荒对明清淮北文化的影响 | 第220-233页 |
第一节.灾荒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| 第221-224页 |
第二节.灾荒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| 第224-227页 |
第三节.灾荒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| 第227-233页 |
结论 | 第233-246页 |
第一节.方言区和自然区、政区的关系 | 第233-237页 |
一.总体格局 | 第233-234页 |
二.县内方言分界成因类型 | 第234-237页 |
第二节.学术区、宗教区与政区的关系 | 第237-240页 |
一.地域关系 | 第237-239页 |
二.交通与中心 | 第239-240页 |
第三节.全文结论:文化区及其关系 | 第240-246页 |
论文参考文献 | 第246-2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