寓情于景,神余言外--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含蓄之致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·选题缘起 | 第8页 |
·研究范围的限定 | 第8-9页 |
·目前研究的的现状 | 第9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“含蓄”的思想渊源与文化内涵 | 第13-17页 |
·“含蓄”范畴的提出 | 第13页 |
·“含蓄”的思想渊源 | 第13-16页 |
·含蓄与儒家政治伦理的渊源 | 第13-14页 |
·含蓄与道家哲学基础的渊源 | 第14-15页 |
·含蓄与佛家审美心理的渊源 | 第15-16页 |
·“含蓄”的文化内涵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“含蓄美”的表现特征 | 第17-26页 |
·含蓄——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追求 | 第17-23页 |
·中国诗词中神余言外的审美追求 | 第17-18页 |
·中国音乐中弦外之音的审美追求 | 第18-19页 |
·中国书法中笔墨之趣的审美追求 | 第19页 |
·中国绘画中象外之象的审美追求 | 第19-20页 |
·中国服装中物我相融的审美追求 | 第20-21页 |
·中国戏曲中含虚蓄实的审美追求 | 第21-22页 |
·中国园林中寓情于景的审美追求 | 第22-23页 |
·“含蓄美”的表现特征 | 第23-26页 |
·不是表象,而是内涵 | 第23-24页 |
·不是模糊,而是定向 | 第24页 |
·不是隐藏,而是淡化 | 第24页 |
·不是留有余地,而是留有余味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“含蓄美” | 第26-49页 |
·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 | 第26-29页 |
·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 | 第26-27页 |
·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基本构成特征 | 第27-29页 |
·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| 第29-31页 |
·中轴对称 | 第29-30页 |
·自由灵活 | 第30-31页 |
·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类型 | 第31-49页 |
·内部空间 | 第31-35页 |
·外部空间 | 第35-44页 |
·过渡空间 | 第44-49页 |
第五章 中国传统建筑“含蓄美”空间先例分析 | 第49-59页 |
·以宫殿建筑为例的中轴对称建筑 | 第49-52页 |
·以古典园林为例的自由灵活建筑 | 第52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插图附录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