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1 污水灌溉简介 | 第13页 |
1.1.2 我国污水灌溉现状 | 第13页 |
1.1.3 我国污水灌溉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1.4 我国农田土壤污灌区背景分析 | 第14页 |
1.2 农田镉污染对人体的健康风险 | 第14-15页 |
1.3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1.3.1 农田镉污染植物修复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3.2 农田镉污染间作修复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18-21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页 |
1.4.3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基于物种敏感性(SSD)的耐盐与Cd低吸收叶菜筛选研究 | 第21-27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2.1 供试土壤与叶菜 | 第21-22页 |
2.2.2 实验处理 | 第22页 |
2.2.3 污灌土壤溶液性质测定 | 第22页 |
2.2.4 土壤与植物Cd含量测定 | 第22页 |
2.2.5 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拟合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3.1 土壤溶液性质 | 第23页 |
2.3.2 不同叶菜茎叶干重及耐盐指数 | 第23-24页 |
2.3.3 不同叶菜地上部(茎叶)的Cd含量和Cd富集系数 | 第24-25页 |
2.3.4 不同叶菜根-茎叶Cd转运系数 | 第25页 |
2.3.5 基于耐盐指数与Cd富集系数的物种敏感性(SSD)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4 结论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基于典型污灌区土壤筛选耐盐与Cd低吸收小麦品种 | 第27-33页 |
3.1 引言 | 第27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2.1 供试土壤与小麦 | 第27页 |
3.2.2 实验处理 | 第27-28页 |
3.2.3 土壤盐分胁迫特征测定 | 第28页 |
3.2.4 土壤与植物Cd含量测定 | 第28页 |
3.2.5 数据处理 | 第28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3.1 土壤溶液的离子组成 | 第28-29页 |
3.3.2 盐分胁迫对小麦生长影响及耐盐指数 | 第29页 |
3.3.3 盐分胁迫下污灌土壤中小麦对Cd富集与转运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3.4 不同小麦基于富集系数与耐盐指数的SSD分布曲线 | 第30-31页 |
3.4 结论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不同草本植物间作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| 第33-42页 |
4.1 引言 | 第33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5页 |
4.2.1 供试土壤与植物 | 第33-34页 |
4.2.2 试验设计 | 第34页 |
4.2.3 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34页 |
4.2.4 数据处理 | 第34-35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1页 |
4.3.1 不同间作处理空心菜及间作植物的生物量 | 第35-36页 |
4.3.2 不同间作处理的空心菜及间作植物Cd含量 | 第36-37页 |
4.3.3 不同间作处理的空心菜茎叶Cd消减率 | 第37-38页 |
4.3.4 不同间作处理对植物Cd积累量与土壤Cd移除率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3.5 植株根际土壤有效态Cd含量 | 第39-40页 |
4.3.6 植株根际土壤pH值 | 第40-41页 |
4.4 结论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草本植物与小麦间作对植株吸收转运Cd的影响 | 第42-51页 |
5.1 引言 | 第42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4页 |
5.2.1 供试土壤与植物 | 第42页 |
5.2.2 试验设计 | 第42-43页 |
5.2.3 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43页 |
5.2.4 数据处理 | 第43-44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0页 |
5.3.1 单/间作处理对小麦及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5.3.2 单/间作处理对小麦及草本植物Cd含量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5.3.3 单/间作处理对小麦及草本植物Cd转运系数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5.3.4 植株根际土壤的有效态Cd含量 | 第47-48页 |
5.3.5 植株根际土壤pH值和Eh值 | 第48-49页 |
5.3.6 植株根际土壤DOC含量 | 第49-50页 |
5.4 结论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| 第51-5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1-53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