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2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危险气体泄露定位在线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| 第13-17页 |
2.1 系统需求分析 | 第13页 |
2.2 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| 第13-14页 |
2.3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| 第14-16页 |
2.3.1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 | 第14-15页 |
2.3.2 嵌入式LINUX技术 | 第15-16页 |
2.3.3 QT开发技术 | 第1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监测系统移动终端的硬件设计 | 第17-28页 |
3.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| 第17页 |
3.2 S5PV210开发板及其芯片架构 | 第17-18页 |
3.3 电源转换电路与LCD接口电路 | 第18-20页 |
3.4 串行接口电路 | 第20页 |
3.5 开发板3G通信模块 | 第20-22页 |
3.6 ZIGBEE无线通信模块 | 第22-24页 |
3.7 数据采集模块 | 第24-27页 |
3.7.1 风速传感器 | 第24-25页 |
3.7.2 风向传感器 | 第25-26页 |
3.7.3 硫化氢传感器 | 第26页 |
3.7.4 一氧化碳传感器 | 第26-27页 |
3.7.5 氨气传感器 | 第27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监测系统移动终端的软件设计 | 第28-37页 |
4.1 ZIGBEE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| 第28-31页 |
4.1.1 节点间无线通信命令帧的设计 | 第28-29页 |
4.1.2 串口通信命令帧的设计 | 第29页 |
4.1.3 监测节点软件设计 | 第29-30页 |
4.1.4 路由节点软件设计 | 第30-31页 |
4.1.5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| 第31页 |
4.2 移动终端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| 第31-33页 |
4.2.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| 第31-32页 |
4.2.2 BootLoader的移植 | 第32页 |
4.2.3 Linux内核移植 | 第32-33页 |
4.2.4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与移植 | 第33页 |
4.3 QT应用程序的开发与驱动程序的设计 | 第33-36页 |
4.3.1 QT5.6.2交叉编译与移植 | 第33-34页 |
4.3.2 QT应用程序的开发 | 第34页 |
4.3.3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| 第34-35页 |
4.3.4 移动终端QT监测界面的设计与运行 | 第35-3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气体扩散模型 | 第37-46页 |
5.1 高斯扩散模型 | 第37-41页 |
5.1.1 高斯烟羽扩散模型 | 第37-41页 |
5.1.2 高斯烟团扩散模型 | 第41页 |
5.2 气体湍流扩散模型 | 第41-45页 |
5.2.1 无风时气体湍流扩散模型 | 第42-43页 |
5.2.2 有风时气体湍流扩散模型 | 第43-4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气体源定位算法的研究与PC端监测系统的实现 | 第46-61页 |
6.1 经典的气体源定位算法 | 第46-49页 |
6.1.1 三边测量气体源定位算法 | 第46-47页 |
6.1.2 多边测量气体源定位算法 | 第47-48页 |
6.1.3 极大似然气体源定位算法 | 第48-49页 |
6.2 基于NLS的气体源定位算法 | 第49-51页 |
6.2.1 预估气体源初始位置 | 第50页 |
6.2.2 引入节点权重比的NLS气体源定位算法 | 第50-51页 |
6.3 基于PF的 NLS初值优化的气体源定位算法 | 第51-53页 |
6.3.1 状态空间模型 | 第51-52页 |
6.3.2 构造似然函数 | 第52页 |
6.3.3 PF-NLS气体源定位算法的步骤 | 第52-53页 |
6.4 气体源定位算法仿真实验 | 第53-57页 |
6.4.1 仿真条件 | 第53-54页 |
6.4.2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54-57页 |
6.5 PC端组态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| 第57-60页 |
6.5.1 基于OPC技术的组态王与Matlab通信 | 第57-58页 |
6.5.2 组态王监测软件的设计与测试 | 第58-60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7.1 工作总结 | 第61页 |
7.2 工作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