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腔光力的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2 参量放大和辐射压冷却 | 第15-19页 |
1.3 非互易性 | 第19-24页 |
第2章 回音壁模式微腔及用连续态中的束缚态提高机械品质因子 | 第24-42页 |
2.1 光学回音壁模式介绍 | 第24-28页 |
2.1.1 光学回音壁模式场分布和共振频率 | 第24-26页 |
2.1.2 光学品质因子(Q)和光学损耗机制 | 第26-28页 |
2.2 机械振动模式及损耗机制 | 第28-30页 |
2.3 用机械连续态中的束缚态(BIC)提高机械Q值 | 第30-37页 |
2.4 微球腔的制备 | 第37页 |
2.5 微球腔与光纤锥的耦合 | 第37-42页 |
2.5.1 光纤锥里的光学特性 | 第37-38页 |
2.5.2 光纤锥耦合模式理论 | 第38-42页 |
第3章 腔光力诱导非互易性原理 | 第42-56页 |
3.1 腔光力体系 | 第42-45页 |
3.1.1 腔光力系统的相互作用哈密顿量 | 第42-44页 |
3.1.2 腔光力相互作用的运动方程 | 第44-45页 |
3.2 非互易性 | 第45-48页 |
3.3 实验实现腔光力体系中的非互易性 | 第48-56页 |
第4章 多功能的非互易器件 | 第56-74页 |
4.1 理论模型 | 第57-62页 |
4.1.1 红边带控制 | 第59-61页 |
4.1.2 蓝边带控制 | 第61-62页 |
4.2 实验实现 | 第62-68页 |
4.2.1 实验装置与方法 | 第62-64页 |
4.2.2 实验结果 | 第64-68页 |
4.3 讨论 | 第68-72页 |
4.4 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5章 构建合成磁场 | 第74-82页 |
5.1 理论模型 | 第75-78页 |
5.1.1 红失谐控制光 | 第76-77页 |
5.1.2 共振耦合 | 第77-78页 |
5.2 实验证明 | 第78-80页 |
5.2.1 模式谱线 | 第78-79页 |
5.2.2 实验装置 | 第79-80页 |
5.3 实验内容 | 第80-81页 |
5.4 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6章 微腔的模式调谐 | 第82-90页 |
6.1 实验装置 | 第83-84页 |
6.2 拉曼增益的动力学演化 | 第84-88页 |
6.3 可调谐拉曼激光器 | 第88-89页 |
6.4 小结 | 第89-90页 |
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0-92页 |
Bibliography | 第92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