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 | 第6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特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中美日三国建筑抗震规范对比研究 | 第18-39页 |
2.1 三国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 | 第18-23页 |
2.1.1 中国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 | 第18-20页 |
2.1.2 美国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 | 第20-21页 |
2.1.3 日本的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 | 第21-23页 |
2.1.4 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趋势 | 第23页 |
2.2 三国建筑抗震规范对比分析 | 第23-38页 |
2.2.1 抗震设防水准与设防目标对比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2.2 抗震规范中的场地分类的对比分析 | 第26-31页 |
2.2.3 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比较 | 第31-36页 |
2.2.4 三国震害实例对比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不同峰值加速度转换方法研究 | 第39-52页 |
3.1 区划图给定的转换关系 | 第39-42页 |
3.2 极值Ⅲ型转换方法 | 第42-49页 |
3.3 极值Ⅱ型分布转换方法 | 第49-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不同加速度转换方法对比分析 | 第52-64页 |
4.1 对比案例概况 | 第52-54页 |
4.2 转换对比分析 | 第54-63页 |
4.2.1 不同转换方法与改建铁路宁西线南阳至合肥段对比分析 | 第55-59页 |
4.2.2 不同转换方法与丹江口境内工程场地安评报告取值对比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2.3 不同转换方法与区划图取值对比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加速度转换方法在震害预测中的运用 | 第64-74页 |
5.1 丹江口房屋建筑概况 | 第65-66页 |
5.2 丹江口市房屋震害预测 | 第66-72页 |
5.2.1 地震经济损失预测 | 第66-70页 |
5.2.2 地震人员伤亡预测 | 第70页 |
5.2.3 震害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2.4 抗震减灾措施的经济分析 | 第71-72页 |
5.2.5 抗震减灾措施 | 第7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6.1 结论 | 第74-75页 |
6.2 展望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附录 A | 第82-98页 |
附录 A-1 宁西铁路主控点工程场地(实际场地条件)设计地震动转换结果一览表 | 第82-86页 |
附录 A-2 宁西铁路主控点工程场地(实际场地条件)设计地震动转换结果对比分析图集 | 第86-90页 |
附录 A-3 主控点工程基岩场地水平峰值加速度转结果一览表 | 第90-94页 |
附录 A-4 主控点工程基岩场地水平峰值加速度转结果对比分析图集 | 第94-98页 |
附录 B | 第98-105页 |
附录 B-1 0.05g~0.40g分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转换结果一览表 | 第98-102页 |
附录 B-2 0.05g~0.04g分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转换结果对比分析图集 | 第102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