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重频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关键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7页 |
1.1 LIBS技术简述 | 第9-10页 |
1.2 LIBS技术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LIBS技术原理 | 第11-12页 |
1.4 LIBS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2-19页 |
1.4.1 LIBS技术的理论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4.2 LIBS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| 第14-19页 |
1.5 LIBS技术分析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5.1 定性检测方法 | 第20页 |
1.5.2 定量检测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6 LIBS技术激发光源 | 第21-23页 |
1.6.1 LIBS技术中的激光器 | 第21-22页 |
1.6.2 单脉冲LIBS技术 | 第22页 |
1.6.3 双脉冲LIBS技术 | 第22-23页 |
1.7 高重频LIBS技术的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7.1 LIBS技术发展趋势 | 第23页 |
1.7.2 高重频LIBS技术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8 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9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| 第27-37页 |
2.1 激光沉积过程 | 第27-28页 |
2.2 等离子体演变过程 | 第28-31页 |
2.2.1 等离子体形成阶段 | 第29页 |
2.2.2 等离子体膨胀阶段 | 第29-31页 |
2.3 等离子体发射谱线 | 第31-32页 |
2.3.1 连续谱 | 第32页 |
2.3.2 线状谱 | 第32页 |
2.3.3 等离子体光谱的时间和空间解 | 第32页 |
2.4 等离子体增强方法 | 第32-34页 |
2.4.1 磁约束 | 第33页 |
2.4.2 空间约束 | 第33-34页 |
2.4.3 放电增强 | 第34页 |
2.5 影响LIBS光谱信号的因素 | 第34-35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3章 灼烧坑形貌分子动力学算法及模拟 | 第37-51页 |
3.1 灼烧坑形貌模拟研究意义 | 第37页 |
3.2 分子动力学模拟算法 | 第37-39页 |
3.2.1 分子动力学算法简介 | 第37-38页 |
3.2.2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 | 第38-39页 |
3.3 EAM嵌入原子势 | 第39-43页 |
3.3.1 EAM嵌入原子势简介 | 第39-40页 |
3.3.2 EAM嵌入原子势表达式及讨论 | 第40-43页 |
3.4 铅的激光灼烧坑模拟 | 第43-50页 |
3.4.1 激光灼烧物理模型 | 第43-47页 |
3.4.2 激光灼烧坑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单脉冲LIBS系统研究 | 第51-65页 |
4.1 单脉冲LIBS系统 | 第51-57页 |
4.1.1 激光器 | 第52-53页 |
4.1.2 光电探测装置 | 第53-55页 |
4.1.3 实验样品 | 第55-57页 |
4.2 单脉冲LIBS性能分析 | 第57-63页 |
4.2.1 不同激光脉冲能量下的定性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2.2 不同含铅量样品的定量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5章 高重频LIBS系统研究 | 第65-91页 |
5.1 高重频LIBS系统 | 第65-74页 |
5.1.1 激光器 | 第66-68页 |
5.1.2 光电探测装置 | 第68-71页 |
5.1.3 样品旋转台 | 第71-74页 |
5.2 高重频LIBS性能分析 | 第74-85页 |
5.2.1 铅元素的高重频LIBS光谱 | 第74页 |
5.2.2 不同激光功率对LIBS光谱的影响 | 第74-78页 |
5.2.3 不同激光重频对ILBS光谱的影响 | 第78-85页 |
5.2.4 高重频ILBS光谱中的背景噪声 | 第85页 |
5.3 单脉冲与高重频LIBS对比 | 第85-88页 |
5.3.1 实验系统对比 | 第86页 |
5.3.2 LIBS性能对比 | 第86-88页 |
5.4 LIBS光谱中特征峰的识别算法 | 第88-9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1-93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91-92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9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99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