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RAN设备控制平面的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| 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1.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3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第2章 IPRAN技术体系及应用场景 | 第11-24页 |
| 2.1 IPRAN技术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2.2 IP/MPLS技术 | 第12-18页 |
| 2.2.1 IP转发及路由 | 第12-15页 |
| 2.2.2 MPLS特性 | 第15-17页 |
| 2.2.3 VPN特性 | 第17-18页 |
| 2.3 网络可靠性 | 第18-20页 |
| 2.3.1 BFD故障检测 | 第18-19页 |
| 2.3.2 保护倒换 | 第19-20页 |
| 2.4 同步技术 | 第20页 |
| 2.5 QOS技术 | 第20页 |
| 2.6 网络安全 | 第20页 |
| 2.7 IPRAN应用场景 | 第20-23页 |
| 2.7.1 IP化3G基站FE业务回传 | 第20-21页 |
| 2.7.2 宽带大客户L2专线 | 第21-22页 |
| 2.7.3 大客户L3VPN业务 | 第22-23页 |
| 2.8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3章 路由器体系架构的分析 | 第24-36页 |
| 3.1 路由器基本功能和结构 | 第24-25页 |
| 3.2 路由器体系结构的发展 | 第25-27页 |
| 3.3 IPRAN路由器面临的问题 | 第27页 |
| 3.4 路由器功能的划分 | 第27-28页 |
| 3.5 路由器控制平面功能划分 | 第28-31页 |
| 3.5.1 网络管理系统 | 第29-30页 |
| 3.5.2 协议系统 | 第30-31页 |
| 3.5.3 设备适配系统 | 第31页 |
| 3.5.4 网络协议栈子系统 | 第31页 |
| 3.6 路由软件架构的分析 | 第31-35页 |
| 3.6.1 Click | 第32页 |
| 3.6.2 Quagga | 第32-33页 |
| 3.6.3 XORP | 第33-34页 |
| 3.6.4 OPERA | 第34-35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4章 控制平面软件架构的分析与设计 | 第36-52页 |
| 4.1 概述 | 第36页 |
| 4.2 协议软件平台 | 第36-43页 |
| 4.2.1 平台的特性 | 第36-37页 |
| 4.2.2 平台的架构 | 第37-39页 |
| 4.2.3 通信机制与调度 | 第39-41页 |
| 4.2.4 配置管理 | 第41-43页 |
| 4.3 用户态协议栈 | 第43-45页 |
| 4.3.1 内核态协议栈的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4.3.2 用户态协议栈的设计 | 第44-45页 |
| 4.4 控制平面软件架构设计 | 第45-48页 |
| 4.5 基于控制平面软件架构的协议实现实例 | 第48-52页 |
| 4.5.1 开发需求 | 第48页 |
| 4.5.2 协议实现 | 第48-52页 |
| 第5章 测试与结论 | 第52-57页 |
| 5.1 控制平面协议平台性能测试 | 第52-54页 |
| 5.2 控制平面信令处理性能测试 | 第54-55页 |
| 5.3 控制平面整体性能测试 | 第55-56页 |
| 5.4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