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前言 | 第11-18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1.2.1 陈氏太极拳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2.2 肌电技术的概述 | 第13-15页 |
1.2.3 陈氏太极拳利用表面肌电技术进行分析的应用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4 其他项目利用表面肌电技术进行分析的应用现状 | 第16-18页 |
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18-22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18-22页 |
2.2.1 文献资料法 | 第18页 |
2.2.2 访谈法 | 第18-19页 |
2.2.3 实验法 | 第19-22页 |
2.2.4 数理统计法 | 第22页 |
3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22-39页 |
3.1 掩手肱捶动作发力阶段肌电活动时序 | 第22-31页 |
3.1.1 掩手肱捶动作发力阶段肌肉激活时序 | 第22-26页 |
3.1.2 掩手肱捶动作发力阶段机电终止时序 | 第26-28页 |
3.1.3 掩手肱捶动作发力阶段肌肉放电持续时间 | 第28-31页 |
3.2 掩手肱捶动作发力阶段肌肉均方根振幅平均值 | 第31-34页 |
3.2.1 高水平组掩手肱捶动作发力阶段肌肉均方根振幅平均值 | 第31-32页 |
3.2.2 初学者组掩手肱捶动作发力阶段肌肉均方根振幅平均值 | 第32-33页 |
3.2.3 掩手肱捶动作发力阶段各肌肉均方根振幅平均值的对比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 掩手肱捶“弹抖劲”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4 陈式太极拳掩手肱捶发力过程分析 | 第37-39页 |
4 结论与建议 | 第39-41页 |
4.1 结论 | 第39-40页 |
4.2 建议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