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课题来源 | 第12页 |
1.2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目标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4.1 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.2 基于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4.3 数理与空间分析并重的分析方法 | 第16页 |
1.4.4 熵值法 | 第16页 |
1.5 研究框架与内容 | 第16-19页 |
1.5.1 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| 第19-39页 |
2.1 城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 | 第19-24页 |
2.1.1 城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对象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1.2 城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技术与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1.3 城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判别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2 区域视角下系统的弹性测度研究 | 第24-35页 |
2.2.1 区域弹性的概念及其构成 | 第25-27页 |
2.2.2 区域弹性的研究及评估领域 | 第27-30页 |
2.2.3 区域弹性评估指标与方法 | 第30-35页 |
2.3 京津冀城市群相关研究 | 第35-38页 |
2.3.1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研究 | 第35-37页 |
2.3.2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弹性研究 | 第37-38页 |
2.4 研究述评 | 第38-39页 |
2.4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38页 |
2.4.2 研究不足 | 第38-39页 |
3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框架构建 | 第39-61页 |
3.1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对象界定 | 第39页 |
3.2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思路梳理 | 第39-41页 |
3.2.1 总体测评思路 | 第39-40页 |
3.2.2 弹性测评框架的构建 | 第40-41页 |
3.3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指标体系 | 第41-53页 |
3.3.1 指标体系经验借鉴 | 第41-43页 |
3.3.2 测度指标选取方法及原则 | 第43-44页 |
3.3.3 指标体系说明 | 第44-53页 |
3.4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模型构建 | 第53-60页 |
3.4.1 弹性测度评估模型计算与方法 | 第53-57页 |
3.4.2 协调发展评估模型原理与应用 | 第57-6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4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结果分析 | 第61-100页 |
4.1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结果分布分析 | 第62-72页 |
4.1.1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分布及分析 | 第62-65页 |
4.1.2 城镇化子系统与生态的弹性测度分析 | 第65-71页 |
4.1.3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结果分析总结 | 第71-72页 |
4.2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结果差异分析 | 第72-89页 |
4.2.1 弹性测度结果全域空间联系 | 第73-74页 |
4.2.2 弹性测度结果局部空间关联 | 第74-87页 |
4.2.3 弹性测度结果差异分析总结 | 第87-89页 |
4.3 城镇化与生态弹性要素相关性分析 | 第89-98页 |
4.3.1 城镇化弹性与生态弹性相关性分析 | 第89-92页 |
4.3.2 弹性要素与弹性关系数理相关分析 | 第92-95页 |
4.3.3 弹性要素与弹性关系空间相关分析 | 第95-98页 |
4.3.4 弹性要素相关性总结 | 第9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8-100页 |
5 城镇化与生态的弹性测度优化策略 | 第100-112页 |
5.1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优化策略 | 第100-103页 |
5.1.1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,由“一核独大”向“多核连片”过渡 | 第101-102页 |
5.1.2 发挥局域优势,稳定中北部发展,加强南部发展 | 第102-103页 |
5.1.3 政策协调,城市定位发展全面,资源优化配置 | 第103页 |
5.2 京津冀城市群次区域优化策略 | 第103-109页 |
5.2.1 高值稳定区:保持稳定发展,关注生态系统维护 | 第104-105页 |
5.2.2 较高值次稳定区:集中强化弱项,锁定“靶心”问题优化 | 第105-106页 |
5.2.3 中值弱稳定区:合理制定策略,全面提升稳定性 | 第106-107页 |
5.2.4 低值不稳定区:发展优势项目,串联带动相关产业共进 | 第107-109页 |
5.3 京津冀城市群领域优化策略 | 第109-111页 |
5.3.1 经济-生态优化:提升邯郸经济联动,注重生态保护 | 第109-110页 |
5.3.2 社会-生态优化:加强石家庄、衡水、沧州社会关注与建设 | 第110页 |
5.3.3 工程-生态优化:强化廊坊工程联通,构建区域强核心区 | 第110-11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12-114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13页 |
6.3 问题与展望 | 第113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3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3-124页 |
附表 | 第124-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