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9-25页 |
1.1 非昔罗霉素 | 第9-11页 |
1.1.1 非昔罗霉素的来源及结构特性 | 第9页 |
1.1.2 非昔罗霉素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机理 | 第9-11页 |
1.2 非昔罗霉素的合成 | 第11-18页 |
1.2.1 化学合成 | 第11-12页 |
1.2.2 生物合成 | 第12-18页 |
1.3 重要官能团aziridine生物合成机制 | 第18-23页 |
1.3.1 Aziridine生物合成机制的相关假说 | 第18-21页 |
1.3.2 磺酰基转移酶的作用机制 | 第21-22页 |
1.3.3 磺酰基转移酶的酶活测定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意义与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4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5-32页 |
2.1.1 实验菌株 | 第25-26页 |
2.1.2 实验质粒及特点 | 第26页 |
2.1.3 引物 | 第26-27页 |
2.1.4 主要培养基 | 第27-28页 |
2.1.5 主要抗生素与溶液 | 第28-29页 |
2.1.6 实验主要试剂 | 第29-31页 |
2.1.7 实验设备与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32-44页 |
2.2.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2.2.2 重组载体的构建 | 第33-36页 |
2.2.3 其它重组载体的构建 | 第36页 |
2.2.4 大肠杆菌ET12567与S. ficellus NRRL8067接合转移 | 第36-38页 |
2.2.5 双交换阻断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| 第38页 |
2.2.6 回补菌株的构建及筛选 | 第38页 |
2.2.7 S. ficellus NRRL8067的发酵培养 | 第38-39页 |
2.2.8 以草酸青霉为指示菌对发酵液中非昔罗霉素生物活性的检测 | 第39页 |
2.2.9 磺酰基转移酶基因在E. coli Rosseta (DE3)的表达 | 第39-41页 |
2.2.10 蛋白浓度的测定 | 第41页 |
2.2.11 磺酰基转移酶的分析 | 第41-43页 |
2.2.12 非昔罗霉素的分离纯化方法 | 第43-44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66页 |
3.1 非昔罗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相关基因的鉴定 | 第44-55页 |
3.1.1 基因阻断实验 | 第44-52页 |
3.1.2 S. ficellus NRRL8067及阻断菌株发酵产物中非昔罗霉素的检测 | 第52-53页 |
3.1.3 阻断菌株的回补实验 | 第53-55页 |
3.2 非昔罗霉素重要官能团aziridine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| 第55-62页 |
3.2.1 Aziridine生物合成机制的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2.2 磺酰基转移酶基因在E. coli Rosseta (DE3)中的表达 | 第56-58页 |
3.2.3 磺酰基转移酶的酶活检测及底物催化 | 第58-62页 |
3.3 氮杂环丙烷合成机制的讨论 | 第62-63页 |
3.4 非昔罗霉素的初步分离纯化及抗菌活性实验 | 第63-66页 |
3.4.1 非昔罗霉素的初步纯化 | 第63-64页 |
3.4.2 非昔罗霉素的抗菌活性实验 | 第64-66页 |
4 结论 | 第66-67页 |
4.1 全文总结 | 第66页 |
4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66页 |
4.3 论文的不足之处 | 第66-67页 |
5 展望 | 第67-68页 |
6 参考文献 | 第68-75页 |
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5-76页 |
8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