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选题缘由 | 第9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.1 时代背景:城市发展从增量扩长到存量开发 | 第9页 |
1.2.2 发展背景:自上而下的老旧社区更新思路亟待调整 | 第9-10页 |
1.2.3 现实背景:城市非正规性——老旧社区更新研究中的盲点 | 第10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1-15页 |
1.4.1 老旧社区 | 第11-12页 |
1.4.2 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 | 第12-14页 |
1.4.3 微改造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对象与样本分析 | 第15-18页 |
1.5.1 研究对象 | 第15-16页 |
1.5.2 研究样本分析 | 第16-18页 |
1.6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8-21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1.6.2 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1.7 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| 第23-36页 |
2.1 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3-26页 |
2.1.1 日常生活的多维认知 | 第23-24页 |
2.1.2 日常生活研究的空间转向 | 第24-26页 |
2.2 开放建筑理论研究 | 第26-28页 |
2.2.1 分层级的决策控制权下放 | 第27页 |
2.2.2 开放的设计过程 | 第27-28页 |
2.3 城市社区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8-32页 |
2.3.1 城市社区更新的相关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3.2 城市社区微更新的实践探索 | 第29-32页 |
2.4 城市非正规性相关研究综述 | 第32-36页 |
2.4.1 国外城市非正规性相关研究 | 第32-33页 |
2.4.2 国内城市非正规性的相关研究 | 第33-36页 |
3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形成及类型特征研究 | 第36-61页 |
3.1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认知 | 第36-41页 |
3.1.1 当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3.1.2 社区主体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 | 第38-40页 |
3.1.3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属性 | 第40-41页 |
3.2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型 | 第41-47页 |
3.2.1 半公共空间 | 第42-44页 |
3.2.2 邻里活动空间 | 第44-45页 |
3.2.3 非正规经营空间 | 第45-47页 |
3.3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特征 | 第47-61页 |
3.3.1 空间界面特征 | 第47-52页 |
3.3.2 空间尺度特征 | 第52-57页 |
3.3.3 空间位置特征 | 第57-61页 |
4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探究 | 第61-84页 |
4.1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的价值目标 | 第61-63页 |
4.2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的工作框架 | 第63-76页 |
4.2.1 工作内容 | 第64-72页 |
4.2.2 公众参与 | 第72-76页 |
4.3 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的规划策略 | 第76-84页 |
4.3.1 微改造的空间设计方法 | 第77-78页 |
4.3.2 建立非正规性公共空间与外部系统的衔接 | 第78-81页 |
4.3.3 优化提升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内部要素 | 第81-84页 |
5 实证研究:武汉钢花120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 | 第84-107页 |
5.1 武汉钢花120社区的基本概况 | 第84-90页 |
5.1.1 武汉青山区的前世今生 | 第84-85页 |
5.1.2 武汉钢花120社区概况 | 第85-90页 |
5.2 武汉钢花120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识别 | 第90-94页 |
5.2.1 半公共空间 | 第90-91页 |
5.2.2 邻里活动空间 | 第91-92页 |
5.2.3 非正规经营空间 | 第92-94页 |
5.3 武汉钢花120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工作框架 | 第94-96页 |
5.3.1 微改造的工作框架 | 第94页 |
5.3.2 社区微改造工作站构建 | 第94-96页 |
5.4 武汉钢花120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规划策略 | 第96-107页 |
5.4.1 半公共空间微改造规划策略 | 第96-99页 |
5.4.2 邻里活动空间微改造规划策略 | 第99-102页 |
5.4.3 非正规经营空间微改造规划策略 | 第102-107页 |
6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07-110页 |
6.1 研究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07-108页 |
6.1.1 研究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6.1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08页 |
6.2 后续研究与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5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