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参数匹配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参数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| 第18-30页 |
2.1 混合动力汽车系统结构分析 | 第18-22页 |
2.1.1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| 第18-19页 |
2.1.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| 第19-20页 |
2.1.3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| 第20-21页 |
2.1.4 混合动力汽车结构的确定 | 第21-22页 |
2.2 动力源系统部件参数匹配 | 第22-28页 |
2.2.1 发动机选型及参数匹配 | 第22-24页 |
2.2.2 电机选型及参数匹配 | 第24-26页 |
2.2.3 动力电池选型及参数匹配 | 第26-28页 |
2.3 传动系统部件参数匹配 | 第28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设计与整车建模仿真 | 第30-46页 |
3.1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 基于逻辑规则的控制策略设计 | 第32-35页 |
3.2.1 控制策略目标的分析 | 第32页 |
3.2.2 控制策略具体的设计 | 第32-35页 |
3.3 混合动力汽车建模分析 | 第35-41页 |
3.3.1 混合动力汽车的建模仿真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3.2 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部件的建模 | 第37-41页 |
3.4 混合动力汽车仿真分析 | 第41-45页 |
3.4.1 动力性仿真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4.2 经济性与排放性仿真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基于Isight混合动力汽车优化平台的建立 | 第46-63页 |
4.1 Isight软件简介 | 第46-47页 |
4.2 混合动力汽车优化关键变量的分析 | 第47-53页 |
4.2.1 混合动力汽车待识别参数 | 第47-48页 |
4.2.2 试验设计的主要方法 | 第48页 |
4.2.3 拉丁超立方法的实现 | 第48-50页 |
4.2.4 试验设计的结果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3 混合动力汽车优化约束条件的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3.1 设计变量的约束 | 第53-54页 |
4.3.2 动力性能的约束 | 第54-55页 |
4.3.3 其他条件的约束 | 第55页 |
4.4 混合动力汽车优化目标的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4.1 一般问题的多目标优化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4.2 混合动力汽车的多目标优化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5 混合动力汽车优化算法的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5.1 多岛遗传算法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5.2 多岛遗传算法具体流程 | 第58-60页 |
4.6 混合动力汽车优化仿真 | 第60-62页 |
4.6.1 智能优化平台的建立 | 第60-61页 |
4.6.2 多岛遗传算法优化结果 | 第61-62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5章 混合动力汽车改进优化方法的研究 | 第63-84页 |
5.1 改进优化方法的原理 | 第63-65页 |
5.1.1 组合优化法 | 第63-64页 |
5.1.2 近似模型优化法 | 第64-65页 |
5.2 改进优化方法的实现 | 第65-71页 |
5.2.1 组合优化法的实现 | 第65-67页 |
5.2.2 近似模型优化法的实现 | 第67-71页 |
5.3 改进优化方法的优化结果 | 第71-78页 |
5.3.1 组合优化法的优化结果 | 第71-74页 |
5.3.2 近似模型优化法的优化结果 | 第74-77页 |
5.3.3 改进优化方法的对比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4 最终优化效果的分析 | 第78-8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84-86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84-85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