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缩略词表 | 第21-23页 |
引言 | 第23-28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23-26页 |
1.1 得气是影响针刺治疗痛症疗效的关键因素 | 第23页 |
1.2 痛症的自身特点是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的另一关键因素 | 第23-24页 |
1.3 深入探究慢性痛症的病理特点是提高针刺镇痛效果的关键 | 第24-25页 |
1.4 慢性紧张型头痛是研究针刺得气的适宜病种 | 第25页 |
1.5 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得气的有效手段 | 第25-26页 |
2 研究假说 | 第26页 |
3 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3.1 临床研究部分 | 第26页 |
3.2 fMRI研究部分 | 第26-27页 |
3.2.1 CTTH患者的局部脑功能活动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2.2 CTTH患者的全脑功能网络特征 | 第27页 |
3.2.3 CTTH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脑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7页 |
3.2.4 针刺得气与非得气治疗对CTTH患者脑功能调节作用的差异 | 第27页 |
4 研究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一部分:针刺得气治疗CTTH的临床效应评价 | 第28-41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28-30页 |
1.1 受试者来源 | 第28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28-29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29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29页 |
1.5 终止试验标准 | 第29-30页 |
1.6 剔除、脱落标准 | 第30页 |
2 研究方案 | 第30-35页 |
2.1 随机方法 | 第30页 |
2.2 研究材料 | 第30-31页 |
2.3 针刺治疗措施 | 第31-32页 |
2.3.1 得气组(深刺组) | 第31-32页 |
2.3.2 非得气组(浅刺组) | 第32页 |
2.4 关于合并用药的规定 | 第32页 |
2.5 观察评价项目 | 第32-34页 |
2.5.1 一般信息 | 第32页 |
2.5.2 临床疗效评价 | 第32-33页 |
2.5.3 针刺得气感指标评价 | 第33页 |
2.5.4 针刺安全性评价 | 第33-34页 |
2.6 伦理审批与试验方案注册 | 第34页 |
2.7 统计分析 | 第34页 |
2.8 研究质量控制 | 第34-35页 |
2.8.1 研究对象的质量控制 | 第34页 |
2.8.2 针刺治疗 | 第34页 |
2.8.3 疗效评估 | 第34-35页 |
3 研究结果 | 第35-41页 |
3.1 脱落与剔除情况 | 第35页 |
3.2 CTTH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2.1 人口学特征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.2 病程、焦虑评分、抑郁评分比较 | 第36页 |
3.2.3 头痛特征比较 | 第36-37页 |
3.3 治疗后头痛主要指标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.1 治疗后头痛天数比较 | 第37页 |
3.3.2 治疗后头痛时间比较 | 第37-38页 |
3.3.3 治疗后头痛程度比较 | 第38-39页 |
3.4 针刺得气感指标评价 | 第39-40页 |
3.5 针刺安全性评价 | 第40-41页 |
第二部分:针刺得气对CTTH患者脑功能影响的研究 | 第41-95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41-43页 |
1.1 受试者来源 | 第41页 |
1.2 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 | 第41-42页 |
1.2.1 诊断标准 | 第41页 |
1.2.3 纳入标准 | 第41页 |
1.2.4 排除标准 | 第41-42页 |
1.2.5 终止试验标准 | 第42页 |
1.2.6 剔除、脱落标准 | 第42页 |
1.3 健康受试者 | 第42-43页 |
1.3.1 纳入标准 | 第42-43页 |
1.3.2 排除标准 | 第43页 |
1.3.3 剔除、脱落标准 | 第43页 |
2 研究方案 | 第43-53页 |
2.1 随机方法 | 第43-44页 |
2.2 研究材料 | 第44页 |
2.3 针刺治疗措施 | 第44-45页 |
2.3.1 得气组 | 第44-45页 |
2.3.2 非得气组 | 第45页 |
2.4 关于合并用药的规定 | 第45页 |
2.5 静息态fMRI扫描 | 第45-47页 |
2.5.1 fMRI数据采集时间点 | 第45页 |
2.5.2 fMRI数据采集地点 | 第45页 |
2.5.3 预约受试者,确定扫描时间 | 第45-46页 |
2.5.4 fMRI扫描前准备 | 第46-47页 |
2.5.5 fMRI扫描参数 | 第47页 |
2.6 观察评价项目 | 第47-48页 |
2.6.1 一般信息 | 第47页 |
2.6.2 病情信息观察 | 第47-48页 |
2.6.3 临床疗效评价 | 第48页 |
2.6.4 针刺得气感指标 | 第48页 |
2.6.5 针刺安全性评价 | 第48页 |
2.7 伦理审批与试验方案注册 | 第48页 |
2.8 研究质量控制 | 第48-49页 |
2.8.1 研究对象的质量控制 | 第48页 |
2.8.2 针刺治疗 | 第48页 |
2.8.3 疗效评估 | 第48-49页 |
2.9 统计分析 | 第49-52页 |
2.9.1 临床指标数据分析 | 第49页 |
2.9.2 fMRI数据分析 | 第49-52页 |
2.9.2.1 数据预处理 | 第49-50页 |
2.9.2.2 fMRI数据处理 | 第50页 |
2.9.2.3 fMRI数据的统计检验 | 第50-51页 |
2.9.2.4 针刺前后的临床疗效指标与影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1-52页 |
2.10 研究技术路线图 | 第52-53页 |
3 研究结果 | 第53-68页 |
3.1 脱落与剔除情况 | 第53页 |
3.2 基线数据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2.1 CTTH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2.2 CTTH患者病程、焦虑、抑郁评分比较 | 第54页 |
3.2.3 CTTH患者头痛特征比较 | 第54页 |
3.2.4 CTTH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人口学特征比较 | 第54-55页 |
3.2.5 CTTH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情绪状况比较 | 第55页 |
3.3 治疗后头痛主要指标分析 | 第55-57页 |
3.3.1 治疗后头痛天数比较 | 第55-56页 |
3.3.2 治疗后头痛时间比较 | 第56页 |
3.3.3 治疗后头痛程度比较 | 第56-57页 |
3.4 针刺得气感评价 | 第57页 |
3.5 针刺安全性评价 | 第57-58页 |
3.6 CTTH患者的脑功能活动特征 | 第58-65页 |
3.6.1 基于ReHo的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6.1.1 CTTH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受试者相比的ReHo差异脑区 | 第58页 |
3.6.1.2 CTTH患者治疗后的ReHo变化脑区 | 第58-60页 |
3.6.2 基于ReHo的脑功能活动与病情的相关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6.3 以左距状裂为种子点的FC分析 | 第61-63页 |
3.6.3.1 CTTH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受试者相比的FC差异脑区 | 第61-62页 |
3.6.3.2 得气组CTTH患者治疗前后的FC变化脑区 | 第62-63页 |
3.6.3.3 非得气组CTTH患者治疗前后的FC变化脑区 | 第63页 |
3.6.4 以左丘脑背内侧核为种子点的FC分析 | 第63-65页 |
3.6.4.1 CTTH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受试者相比的FC差异脑区 | 第63-64页 |
3.6.4.2 得气组CTTH患者治疗前后的FC变化脑区 | 第64-65页 |
3.6.4.3 非得气组CTTH患者治疗前后的FC变化脑区 | 第65页 |
3.7 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与临床指标改善的关系 | 第65-68页 |
3.7.1 基于ReHo的临床指标与脑功能的相关分析 | 第65-66页 |
3.7.1.1 得气组 | 第65-66页 |
3.7.1.2 非得气组 | 第66页 |
3.7.2 基于FC的临床指标与影像的相关分析 | 第66-68页 |
3.7.2.1 得气组 | 第66-67页 |
3.7.2.2 非得气组 | 第67-68页 |
4 讨论 | 第68-95页 |
4.1 针刺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| 第68-70页 |
4.1.1 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的认识 | 第68页 |
4.1.2 近现代的认识 | 第68-70页 |
4.2 慢性紧张型头痛是研究针刺得气的适宜病种 | 第70-73页 |
4.2.1 针刺治疗是慢性紧张型头痛的理想选择 | 第70-72页 |
4.2.2 RVM参与的下行易化/抑制系统失衡是CTTH的重要病理机制,也是针刺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 | 第72页 |
4.2.3 对得气程度的准确评估是研究得气与临床疗效关系的关键 | 第72-73页 |
4.3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| 第73-78页 |
4.3.1 基线期比较 | 第74-76页 |
4.3.1.1 患者脱落率 | 第74页 |
4.3.1.2 人口学特征 | 第74-75页 |
4.3.1.3 病程、焦虑、抑郁情况 | 第75-76页 |
4.3.1.4 头痛特征的比较 | 第76页 |
4.3.2 治疗后的头痛指标比较 | 第76-77页 |
4.3.3 针刺得气感比较 | 第77-78页 |
4.4 fMRI研究的选题依据 | 第78-81页 |
4.4.1 研究假说的提出依据 | 第78-81页 |
4.4.1.1 传统理论依据 | 第78页 |
4.4.1.2 临床试验研究依据 | 第78-79页 |
4.4.1.3 fMRI研究依据 | 第79-80页 |
4.4.1.4 穴位选择依据 | 第80-81页 |
4.5 研究方案可行性探讨 | 第81-85页 |
4.5.1 研究采用的技术手段—fMRI | 第81页 |
4.5.2 研究的对照设计 | 第81-82页 |
4.5.3 样本量的确定 | 第82页 |
4.5.4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 | 第82-83页 |
4.5.5 fMRI数据分析方法 | 第83-85页 |
4.5.5.1 局部一致性 | 第83页 |
4.5.5.2 功能连接 | 第83-84页 |
4.5.5.3 针刺后临床疗效指标与影像相关性分析 | 第84-85页 |
4.6 fMRI研究结果讨论 | 第85-95页 |
4.6.1 基线期基本临床信息分析 | 第85页 |
4.6.2 基于ReHo的结果分析 | 第85-89页 |
4.6.2.1 左丘脑背内侧核的ReHo值增加是CTTH重要的局部响应特征 | 第85-88页 |
4.6.2.2 左枕叶距状裂的ReHo值变化与CTTH病程相关 | 第88-89页 |
4.6.3 基于FC的结果分析 | 第89-93页 |
4.6.3.1 左枕叶距状裂-体感皮层(右楔前叶、左顶上回)/脑桥腹侧功能连接的增强是CTTH的远隔脑区响应特征之一 | 第89-90页 |
4.6.3.2 左丘脑背内侧核-体感皮层(左缘上回)/中脑功能连接的增强是CTTH的远隔脑区响应特征之二 | 第90-91页 |
4.6.3.3 左枕距状裂-延髓RVM功能连接增高可能是针刺得气治疗CTTH的关键中枢响应特征 | 第91-93页 |
4.6.4 fMRI结果与临床疗效相关分析 | 第93-95页 |
4.6.4.1 得气组左侧枕中回的ReHo变化值与头痛减少天数呈负相关 | 第93页 |
4.6.4.2 非得气组左侧海马旁回的ReHo变化值与头痛减少程度呈正相关 | 第93-95页 |
结论 | 第95-96页 |
研究的创新点、意义和价值 | 第96-97页 |
不足之处与展望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13页 |
附件 | 第113-133页 |
附件1:综述 | 第113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27页 |
附件2: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27-128页 |
附件3:本研究使用的量表 | 第128-133页 |
1 头痛日记 | 第128-130页 |
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(HAMA) | 第130-131页 |
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) | 第131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