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绪论 | 第13-27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| 第13-15页 |
二、子思学派研究成果回顾 | 第15-24页 |
三、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四、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| 第25-27页 |
第一编 子思学派人物考 | 第27-71页 |
第一章 子思考 | 第27-57页 |
第一节 子思学派考 | 第27-32页 |
第二节 子思考 | 第32-56页 |
一、子思名字释义 | 第32-34页 |
二、子思生卒年新考 | 第34-40页 |
三、子思生平事迹略说 | 第40-56页 |
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二章 子上、公孙尼子、申祥考 | 第57-71页 |
第一节 子上考 | 第57-63页 |
一、子上身世 | 第57-60页 |
二、史籍中所见子上事迹 | 第60-63页 |
第二节 公孙尼子考 | 第63-67页 |
第三节 申祥考 | 第67-70页 |
一、申祥生平 | 第67-69页 |
二、申祥与子思的关系 | 第69-70页 |
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二编 子思学派著述考 | 第71-175页 |
第一章 《子思》考 | 第71-85页 |
第一节 《子思》源流考 | 第71-77页 |
第二节 《子思》辑本的价值 | 第77-80页 |
第三节 《子思》篇目考 | 第80-83页 |
一、传世文献与《子思》 | 第80-81页 |
二、出土文献与《子思》 | 第81-83页 |
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二章 《礼记》四篇与子思的关系 | 第85-127页 |
第一节 《中庸》与子思 | 第86-105页 |
一、《中庸》非子思作列说 | 第87-91页 |
二、以上观点存在的问题 | 第91-98页 |
三、《中庸》作于子思申说 | 第98-105页 |
第二节 《坊记》与子思 | 第105-113页 |
一、分章与名篇 | 第105-106页 |
二、作者考论 | 第106-113页 |
第三节 《表记》与子思 | 第113-118页 |
一、分章与名篇 | 第113-115页 |
二、作者考论 | 第115-118页 |
第四节 《缁衣》与子思 | 第118-126页 |
一、分章与名篇 | 第118-120页 |
二、作者列说 | 第120-122页 |
三、作者考论 | 第122-126页 |
小结 | 第126-127页 |
第三章 《大学》、《乐记》与子思学派的关系 | 第127-155页 |
第一节 《大学》与子思 | 第127-141页 |
一、成书时代及作者列说 | 第128-130页 |
二、《大学》与子思的关系 | 第130-141页 |
第二节 《乐记》与公孙尼子 | 第141-154页 |
一、作者列说 | 第142-144页 |
二、《乐记》为战国时公孙尼子作 | 第144-149页 |
三、《乐记》与《性自命出》、《荀子·乐论》的比较研究 | 第149-154页 |
小结 | 第154-155页 |
第四章 出土简帛中的子思学派著作 | 第155-175页 |
第一节 《性自命出》与子思学派 | 第156-167页 |
一、学派归属列说 | 第156-159页 |
二、分篇问题 | 第159-161页 |
三、《性自命出》与子思学派 | 第161-167页 |
第二节 《穷达以时》与子思 | 第167-174页 |
一、作者及成书年代列说 | 第168-169页 |
二、以上观点存在的问题 | 第169-171页 |
三、《穷达以时》出于子思 | 第171-174页 |
小结 | 第174-175页 |
第三编 子思学派思想研究 | 第175-253页 |
第一章 子思学派的“中庸”说和“诚敬”论 | 第175-191页 |
第一节 子思学派的“中庸”说 | 第175-184页 |
一、“中庸”溯源释义 | 第175-178页 |
二、孔子之“中庸” | 第178-180页 |
三、子思之“中庸” | 第180-184页 |
第二节 子思学派的“诚敬”论 | 第184-190页 |
一、子思论“诚” | 第185-188页 |
二、“诚敬”与“慎独” | 第188-190页 |
三、“诚敬”与“情” | 第190页 |
小结 | 第190-191页 |
第二章 子思学派的“五行”说 | 第191-207页 |
第一节 一般的“五行”说 | 第191-196页 |
一、《尚书》中的“五行” | 第191-192页 |
二、“五行”的相生相克说 | 第192-193页 |
三、邹衍的“五德终始”说 | 第193-196页 |
第二节 子思学派的“五行”说 | 第196-198页 |
第三节 荀子批评子思五行说解论 | 第198-206页 |
一、“按往旧造说” | 第198-199页 |
二、“幽隐” | 第199-200页 |
三、“子思唱之,孟轲和之”、“无说” | 第200-203页 |
四、人性论的不同 | 第203-206页 |
小结 | 第206-207页 |
第三章 子思学派的心性论 | 第207-223页 |
第一节 孔子的心性论 | 第207-213页 |
一、孔子的心性论 | 第207-211页 |
二、“中人”问题 | 第211-213页 |
第二节 子思学派的心性论 | 第213-220页 |
一、重“天” | 第214-216页 |
二、以“情”论“性” | 第216-219页 |
三、性善论倾向 | 第219-220页 |
第三节 孟子的性善论 | 第220-222页 |
一、性善论与“四端”说 | 第220-221页 |
二、“尽心”说 | 第221-222页 |
小结 | 第222-223页 |
第四章 子思学派的修身论 | 第223-237页 |
第一节 “明明德”与“止于至善” | 第223-227页 |
第二节 “慎独”与“求己” | 第227-229页 |
第三节 《大学》“八条目” | 第229-235页 |
一、“格物”与“致知” | 第229-231页 |
二、“诚意” | 第231-232页 |
三、“正心”与修、齐、治、平 | 第232-235页 |
小结 | 第235-237页 |
第五章 子思学派的君臣观 | 第237-253页 |
第一节 “平天下”的政治理想 | 第237-238页 |
第二节 “君道”观 | 第238-247页 |
一、德治仁政 | 第238-240页 |
二、表率作用与重民思想 | 第240-245页 |
三、尚贤 | 第245-247页 |
第三节 “从道不从君”的“臣道”观 | 第247-250页 |
第四节 君臣关系索隐 | 第250-251页 |
小结 | 第251-253页 |
结语 | 第253-2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5-271页 |
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71-273页 |
致谢 | 第2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