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3页 |
1.1 引言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21页 |
1.2.1 青藏高原气溶胶的分布特征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2.2 青藏高原气溶胶的源和输送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3 青藏高原气溶胶的辐射效应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2.4 问题的提出 | 第19-21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| 第21-22页 |
1.4 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33页 |
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| 第33-46页 |
2.1 资料介绍 | 第33-37页 |
2.1.1 卫星资料 | 第33-35页 |
2.1.2 再分析资料 | 第35-36页 |
2.1.3 其他资料 | 第36-37页 |
2.2 模式介绍 | 第37-39页 |
2.2.1 HYSPLIT-4 模式 | 第37页 |
2.2.2 Fu-Liou辐射传输模式 | 第37-38页 |
2.2.3 气溶胶三维辐射传输模式 | 第38-39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39-44页 |
2.3.1 气溶胶光学特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3.2 气溶胶三维分布的构建 | 第40-41页 |
2.3.3 气溶胶输送过程研究 | 第41页 |
2.3.4 CALIPSO L2 产品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廓线的修订 | 第41-43页 |
2.3.5 沙尘气溶胶辐射效应的计算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的分布特征 | 第46-65页 |
3.1 引言 | 第46-48页 |
3.2 资料与研究方法 | 第48-49页 |
3.3 气溶胶及其光学特性的分布特征 | 第49-57页 |
3.3.1 青藏高原气溶胶的模拟研究 | 第49-54页 |
3.3.2 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水平分布特征 | 第54-57页 |
3.4 气溶胶的三维分布特征 | 第57-60页 |
3.4.1 气溶胶三维分布的构建 | 第57-60页 |
3.4.2 气溶胶和云的相对分布 | 第6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第四章 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沙尘气溶胶的源和输送过程 | 第65-87页 |
4.1 引言 | 第65-66页 |
4.2 资料与研究方法 | 第66-67页 |
4.3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67-70页 |
4.4 沙尘事件的检测 | 第70-72页 |
4.5 青藏高原沙尘气溶胶的源和输送过程 | 第72-79页 |
4.5.1 沙尘源区分析 | 第72页 |
4.5.2 沙尘向青藏高原输送的气象背景 | 第72-75页 |
4.5.3 沙尘向青藏高原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| 第75-77页 |
4.5.4 统计分析 | 第77-7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7页 |
第五章 青藏高原地区人为气溶胶的源和输送过程 | 第87-111页 |
5.1 引言 | 第87-88页 |
5.2 资料与研究方法 | 第88-91页 |
5.3 研究区域介绍 | 第91页 |
5.4 人为气溶胶的排放和输送过程 | 第91-97页 |
5.4.1 含碳气溶胶 | 第92-94页 |
5.4.2 硫酸盐气溶胶 | 第94-97页 |
5.5 青藏高原东坡气溶胶聚集的物理机制 | 第97-10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1页 |
第六章 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溶胶的辐射效应 | 第111-133页 |
6.1 引言 | 第111-112页 |
6.2 资料与研究方法 | 第112-113页 |
6.3 青藏高原气溶胶的辐射效应的垂直分布 | 第113-121页 |
6.3.1 沙尘事件的检测 | 第113-114页 |
6.3.2 修订CALIPSO L2 产品的气溶胶消光系数 | 第114-119页 |
6.3.3 青藏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 | 第119-121页 |
6.4 青藏高原气溶胶辐射效应的水平分布 | 第121-126页 |
6.4.1 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分布 | 第121页 |
6.4.2 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 | 第121-12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3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3-137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133-135页 |
7.2 讨论与展望 | 第135-137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37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