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饲料作物、牧草论文--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

全基因组水平苜蓿FAD基因鉴定、功能研究及ILP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引言第10-1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24页
    2.1 植物脂肪酸去饱和酶概述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植物脂肪酸去饱和酶研究进展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硬脂酰-酰基载体蛋白脱氢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Δ12和Δ15 脂肪酸去饱和酶第16-18页
    2.2 分子标记概述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分子标记开发研究进展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基于杂交的DNA标记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基于PCR技术的随机基因组图谱标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3 针对特定基因组位点的PCR标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4 基于测序技术开发的分子标记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分子标记在紫花苜蓿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第22-23页
    2.3 研究技术路线第23-24页
第三章 全基因组水平苜蓿FAD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第24-48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24-26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据获取及序列鉴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多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基因复制事件及基因结构分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MtFAD和 MsFAD蛋白结构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高/低温胁迫处理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RNA提取及qRT-PCR检测第27-28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28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MtFAD和 MsFAD基因家族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MtFAD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MtFAD基因复制事件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MtFAD基因结构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MtFAD和 MsFAD蛋白结构分析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MtFAD基因在低温和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第44-45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45-48页
第四章 紫花苜蓿MsFAD3和MsFAD6 功能研究第48-80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48-49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4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方法第54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统计分析第62页
    4.3 结果第62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MsFAD3和MsFAD6 基因的克隆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MsFAD3和MsFAD6 蛋白序列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MsFAD3和MsFAD6 基因的进化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MsFAD3和MsFAD6 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MsFAD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MsFAD基因亚细胞定位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MsFA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异源表达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MsFAD3和MsFAD6 过量表达及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获得第72-77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77-80页
第五章 紫花苜蓿ILP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第80-95页
    5.1 前言第80-81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植物材料及DNA提取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序列获取及引物设计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引物筛选及MsILP标记分析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结果统计分析第83页
    5.3 结果第83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内含子鉴定及MsILP标记的开发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MsILP标记在蒺藜苜蓿染色体图谱定位及功能注释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MsILP标记的通用性分析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MsIL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1-93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93-9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95-9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5-96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96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96-97页
参考文献第97-112页
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2-113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3-115页
在学期间所获奖励第115-116页
致谢第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AM真菌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关系研究
下一篇: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物种剔除的响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