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表 | 第8-10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0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8页 |
前言 | 第19-20页 |
文献回顾 | 第20-37页 |
第一部分 食管腺癌特异性结合多肽SNF*靶分子的筛选和鉴定 | 第37-70页 |
引言 | 第37-38页 |
1 材料 | 第38-41页 |
1.1 主要仪器 | 第38页 |
1.2 主要试剂 | 第38-41页 |
1.3 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| 第41页 |
2 方法 | 第41-58页 |
2.1 多肽合成 | 第41页 |
2.2 Pull Down实验筛选SNF*多肽的靶分子 | 第41-45页 |
2.3 LS-MS/MS和结果分析 | 第45-46页 |
2.4 Western Blot确定靶分子 | 第46-47页 |
2.5 模拟分子对接预测SNF*与靶分子的结合 | 第47页 |
2.6 细胞实验验证SNF*多肽和靶分子的结合 | 第47-48页 |
2.7 ELISA和荧光偏振实验检测SNF*多肽和靶分子间的结合 | 第48-49页 |
2.8 EpCAM在食管腺癌细胞OE33中的表达情况 | 第49-51页 |
2.9 EpCAM低表达后的SNF*多肽靶向结合能力的变化 | 第51-54页 |
2.10 EpCAM高表达后的SNF*多肽靶向结合能力的变化 | 第54-58页 |
3 结果 | 第58-67页 |
3.1 SNF*多肽靶分子的筛选 | 第58-59页 |
3.2 LS-MS/MS分析确定SNF*多肽结合的候选蛋白 | 第59页 |
3.3 Western Blot显示SNF*结合的分子是EpCAM | 第59-60页 |
3.4 计算机分子模拟对接验证SNF*与EpCAM的结合 | 第60-62页 |
3.5 SNF*多肽与EpCAM抗体共定位 | 第62页 |
3.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 | 第62-63页 |
3.7 荧光偏振实验 | 第63页 |
3.8 食管腺癌细胞OE33中EpCAM高表达 | 第63-64页 |
3.9 siRNA敲减EpCAM的表达后,SNF*-FITC与OE33细胞结合明显降低 | 第64-65页 |
3.10 全长EpCAM的转染明显增加SNF*-FITC与Q-hTERT细胞的结合 | 第65-66页 |
3.11 不含结合位点的EpCAM的转染对SNF*-FITC与Q-hTERT细胞的结合无影响 | 第66-67页 |
4 讨论 | 第67-70页 |
第二部分 SNF*多肽与EPCAM高表达肿瘤的特异结合性 | 第70-117页 |
引言 | 第70-71页 |
1 材料 | 第71-73页 |
1.1 主要仪器 | 第71页 |
1.2 主要试剂 | 第71-73页 |
1.3 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| 第73页 |
2 方法 | 第73-95页 |
2.1 EpCAM在肿瘤中的表达 | 第73-75页 |
2.2 SNF*对结肠癌的靶向结合能力检测 | 第75-80页 |
2.3 SNF*对胃癌的靶向结合能力检测 | 第80-85页 |
2.4 SNF*对EpCAM调节功能的影响 | 第85-88页 |
2.5 三种肿瘤组织芯片中EpCAM的表达情况 | 第88-89页 |
2.6 EpCAM在三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| 第89-91页 |
2.7 SNF*对乳腺癌的靶向结合能力检测 | 第91-93页 |
2.8 SNF*对胰腺癌的靶向结合能力检测 | 第93-94页 |
2.9 SNF*对食管鳞癌的靶向结合能力检测 | 第94-95页 |
3 结果 | 第95-114页 |
3.1 TCGA数据库分析EpCAM的表达情况 | 第95-96页 |
3.2 组织芯片验证EpCAM在结肠癌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| 第96-98页 |
3.3 SNF*特异性结合EpCAM高表达的结肠癌 | 第98-101页 |
3.4 SNF*特异性靶向结合EpCAM高表达的胃癌 | 第101-104页 |
3.5 SNF*对EpCAM高表达细胞无功能性影响 | 第104-106页 |
3.6 组织芯片验证EpCAM在乳腺癌、胰腺癌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| 第106-108页 |
3.7 EpCAM在三种肿瘤中的表达 | 第108-109页 |
3.8 SNF*特异性结合EpCAM高表达的乳腺癌 | 第109-110页 |
3.9 SNF*特异性结合EpCAM高表达的胰腺癌 | 第110-112页 |
3.10 SNF*特异性结合EpCAM高表达的食管鳞癌 | 第112-114页 |
4 讨论 | 第114-117页 |
第三部分 SNF*多肽在结肠癌内窥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| 第117-124页 |
引言 | 第117页 |
1 材料 | 第117-118页 |
1.1 主要仪器 | 第117-118页 |
1.2 主要试剂 | 第118页 |
1.3 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| 第118页 |
2 方法 | 第118-120页 |
2.1 SNF*多肽分子探针构建 | 第118页 |
2.2 免疫组化检测原发性结肠癌中EpCAM的表达 | 第118-120页 |
2.3 荧光内窥镜检测 | 第120页 |
3 结果 | 第120-122页 |
3.1 CDX2P-NLS Cre;Apc+/loxP小鼠体内自发性结肠癌组织中EpCAM高表达 | 第120-121页 |
3.2 人和小鼠的EpCAM序列相似,SNF*结合位点处氨基酸相同 | 第121页 |
3.3 SNF*分子探针特异性结合自发性结肠癌肿瘤组织 | 第121-122页 |
4 讨论 | 第122-124页 |
第四部分 SNF*多肽在结肠癌和胃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| 第124-142页 |
引言 | 第124页 |
1 材料 | 第124-126页 |
1.1 主要仪器 | 第124-125页 |
1.2 主要试剂 | 第125-126页 |
1.3 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| 第126页 |
2 方法 | 第126-134页 |
2.1 SNF*酸敏纳米药物的构建 | 第126-128页 |
2.2 SNF*纳米药物相关参数检测 | 第128-130页 |
2.3 SNF*对纳米药物的导向作用 | 第130-131页 |
2.4 SNF*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| 第131-133页 |
2.5 SNF*纳米药物的毒副作用 | 第133-134页 |
3 结果 | 第134-140页 |
3.1 SNF*标记的纳米药物在酸性条件下释放药物 | 第134-136页 |
3.2 SNF*介导纳米胶束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 | 第136-137页 |
3.3 SNF*纳米胶束的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| 第137-138页 |
3.4 SNF*纳米药物的毒副作用 | 第138-140页 |
4 讨论 | 第140-142页 |
小结 | 第142-1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3-155页 |
附录 | 第155-162页 |
第一部分 补充结果 | 第155-160页 |
S1.1 Pull Down实验筛选SNF*多肽靶分子 | 第155-156页 |
S1.2 Ls-MS/MS鉴定分析结果 | 第156-159页 |
S1.3 SNF*-FITC化学结构 | 第159-160页 |
第二部分 补充结果 | 第160-162页 |
S2.1 SNF*在裸鼠体内特异性靶向结肠癌癌肿瘤组织 | 第160页 |
S2.2 SNF*在裸鼠体内特异性靶向胃癌肿瘤组织 | 第160-162页 |
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| 第162-165页 |
致谢 | 第1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