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31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5-26页 |
1.2.1 彩色路面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2.2 热固型丙烯酸树脂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2.3 表面能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2-26页 |
1.3 研究目标 | 第26-27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| 第27-31页 |
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4.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4.3 主要创新点 | 第29-30页 |
1.4.4 技术路线图 | 第30-31页 |
第2章 色彩耐久型彩色沥青路面轮胎痕迹残留有限元分析 | 第31-59页 |
2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2.2 路面轮胎痕迹残留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2.1 路面轮胎痕迹的形成 | 第32-33页 |
2.2.2 路面轮胎痕迹影响因素 | 第33-37页 |
2.3 轮胎材料力学性质 | 第37-39页 |
2.3.1 橡胶材料的本构模型 | 第37-38页 |
2.3.2 帘线与橡胶复合材料模型 | 第38-39页 |
2.3.3 粘弹性行为 | 第39页 |
2.4 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39-47页 |
2.4.1 轮胎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39-43页 |
2.4.2 彩色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43-45页 |
2.4.3 路面与轮胎的接触模型 | 第45-47页 |
2.5 胎面橡胶磨损过程 | 第47-50页 |
2.5.1 轮胎磨损子程序 | 第47-48页 |
2.5.2 磨损模型 | 第48页 |
2.5.3 磨损过程实现 | 第48-49页 |
2.5.4 磨损运动的方向 | 第49-50页 |
2.6 胎面橡胶磨损分析 | 第50-57页 |
2.6.1 胎面接地压力分析 | 第50-51页 |
2.6.2 磨损轮廓的建立 | 第51-56页 |
2.6.3 胎面橡胶磨损量分析 | 第56-57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3章 彩色沥青路面色彩耐久性试验研究 | 第59-108页 |
3.1 引言 | 第59-60页 |
3.2 轮胎痕迹残留评价方法 | 第60-62页 |
3.3 彩色沥青路面性能试验 | 第62-79页 |
3.3.1 原材料制备及材料基本指标试验 | 第62-71页 |
3.3.2 彩色沥青路面设计及性能验证 | 第71-78页 |
3.3.3 轮胎痕迹残留试验 | 第78-79页 |
3.4 轮胎痕迹残留结果及分析 | 第79-95页 |
3.4.1 彩色微表处 | 第82-89页 |
3.4.2 热拌彩色沥青路面 | 第89-92页 |
3.4.3 彩色微表处与彩色沥青混合料的摩擦系数对比分析 | 第92-95页 |
3.5 彩色沥青路面色彩耐久性研究 | 第95-106页 |
3.5.1 混合料自身长期老化对色彩耐久性影响 | 第96页 |
3.5.2 车辆轮胎长期碾压作用对色彩耐久性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3.5.3 彩色沥青路面色彩耐久性分析 | 第97-10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4章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色彩耐久型彩色沥青路面技术研究 | 第108-132页 |
4.1 引言 | 第108-109页 |
4.2 表面能理论 | 第109-112页 |
4.3 树脂乳液封层材料表面能参数测定 | 第112-119页 |
4.3.1 丙烯酸树脂乳液材料性质 | 第113-114页 |
4.3.2 插板法试验 | 第114-118页 |
4.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8-119页 |
4.4 轮胎胎面橡胶表面能参数测定 | 第119-124页 |
4.4.1 固体表面能特性 | 第119-120页 |
4.4.2 躺滴法 | 第120-123页 |
4.4.3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123-124页 |
4.5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轮胎痕迹残留机理研究及分析 | 第124-126页 |
4.6 轮胎痕迹清洗机理研究及分析 | 第126-130页 |
4.6.1 物理方式(外力水流) | 第126-129页 |
4.6.2 化学方式(清洗剂) | 第129-13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第5章 彩色沥青-集料体系粘聚性及粘附性研究 | 第132-168页 |
5.1 引言 | 第132-134页 |
5.2 粘附性评价方法 | 第134-135页 |
5.3 静态水浸法 | 第135-138页 |
5.3.1 试验方法 | 第135-136页 |
5.3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136-138页 |
5.4 表面能法 | 第138-157页 |
5.4.1 彩色沥青表面能参数测定及粘聚性分析 | 第139-147页 |
5.4.2 彩色石料表面能参数测定 | 第147-157页 |
5.5 彩色沥青-彩色集料粘附性分析 | 第157-165页 |
5.6 彩色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验证 | 第165-166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66-168页 |
第6章 色彩耐久型彩色微表处生产及施工技术研究 | 第168-200页 |
6.1 引言 | 第168-169页 |
6.2 色彩耐久型彩色微表处生产技术 | 第169-182页 |
6.2.1 色彩耐久型彩色微表处相关设备介绍 | 第169-172页 |
6.2.2 浅色SBS改性沥青的生产 | 第172-173页 |
6.2.3 乳化剂水溶液(皂液)的配制 | 第173-175页 |
6.2.4 浅色改性乳化沥青生产工艺 | 第175-181页 |
6.2.5 彩色矿料的拌和 | 第181页 |
6.2.6 热固型丙烯酸树脂封层 | 第181-182页 |
6.2.7 彩色微表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质量检测 | 第182页 |
6.3 色彩耐久型彩色微表处施工技术 | 第182-192页 |
6.3.1 施工前的筹划 | 第182-184页 |
6.3.2 施工前准备工作 | 第184-186页 |
6.3.3 施工摊铺 | 第186-189页 |
6.3.4 施工过程注意事项 | 第189-190页 |
6.3.5 施工过程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 | 第190-192页 |
6.4 色彩耐久型彩色微表处交工验收质量检测 | 第192-195页 |
6.4.1 交工验收质量要求 | 第192-193页 |
6.4.2 交工验收时间 | 第193页 |
6.4.3 色彩耐久型彩色微表处交工质量检测 | 第193-195页 |
6.5 色彩耐久型彩色微表处长期性能跟踪评价 | 第195-198页 |
6.5.1 通车半年后的跟踪结果 | 第195-196页 |
6.5.2 通车一年后的跟踪结果 | 第196-198页 |
6.6 效益分析 | 第198页 |
6.6.1 成本分析 | 第198页 |
6.6.2 后期经济分析 | 第198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98-200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00-204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200-202页 |
7.2 进一步研究建议 | 第202-204页 |
致谢 | 第204-2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5-21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2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