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内容及基本概念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的基本概念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1 国外乡村建设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| 第15-17页 |
1.3.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方法、理论体系及论文结构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理论体系 | 第18-19页 |
1.4.3 论文结构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福建沿海渔村聚落景观的历史形成复杂性研究 | 第20-30页 |
2.1 时代演进中的福建沿海渔民村镇变迁概况 | 第20-22页 |
2.1.1 福建沿海渔民村镇经济景观的改变 | 第20页 |
2.1.2 福建沿海渔民村镇生活景观的转变 | 第20-21页 |
2.1.3 福建沿海渔民村镇聚落景观格局的变迁 | 第21-22页 |
2.2 地域特点与文化对渔村聚落景观的影响 | 第22-27页 |
2.2.1 物侯:聚落景观在地的外化关联 | 第22-25页 |
2.2.2 种群:聚落景观在场的内在关联 | 第25-26页 |
2.2.3 民俗:聚落景观文化的集体记忆 | 第26-27页 |
2.3 渔村聚落景观形成的价值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3.1 渔民村镇聚落景观价值取向构成 | 第27-28页 |
2.3.2 渔民村镇聚落景观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福建沿海地区渔民村镇聚落景观历史性变迁的实例研究 | 第30-47页 |
3.1 原始之境-以福鼎市沙埕镇官城尾村为例 | 第30-34页 |
3.1.1 沙埕镇概况 | 第30-31页 |
3.1.2 官城尾村的山水意像 | 第31-32页 |
3.1.3 官城尾村的物像要素 | 第32-33页 |
3.1.4 官城尾村的生态体验 | 第33-34页 |
3.2 城镇之境-以泉州市东海镇鲟埔渔村为例 | 第34-40页 |
3.2.1 鲟埔渔村概况 | 第34-35页 |
3.2.2 鲟埔渔村的形态演化和景观要素 | 第35-37页 |
3.2.3 鲟埔渔村建筑风格研究 | 第37-38页 |
3.2.4 鲟埔渔村“人神同乐”的情境解析 | 第38-40页 |
3.3 都市之境-以厦门市沙坡尾社区为例 | 第40-45页 |
3.3.1 沙坡尾社区概况 | 第40页 |
3.3.2 沙坡尾社区的物像要素 | 第40-41页 |
3.3.3 沙坡尾社区景观规划走向 | 第41-43页 |
3.3.4 社区生活的情境体验 | 第43-45页 |
3.4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渔民村镇类型乡土聚落景观的延长和再生 | 第47-57页 |
4.1 渔民村镇景观设计价值取向的转变 | 第47-48页 |
4.1.1 渔村聚落景观的现实处境 | 第47页 |
4.1.2 以原住民为核心的多元主体价值取向的平衡 | 第47页 |
4.1.3 聚落景观的历史演变与景观功能的适宜性转换 | 第47-48页 |
4.2 渔民村镇类型乡土聚落景观规划理念 | 第48-50页 |
4.2.1 借鉴反规划途径 | 第48-49页 |
4.2.2 分层级修复策略 | 第49页 |
4.2.3 坚持乡土化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3 渔民村镇类型的乡土聚落景观生成机制 | 第50-53页 |
4.3.1 汇聚:功能的场所 | 第50-51页 |
4.3.2 稳固:意像的空间 | 第51-52页 |
4.3.3 认同:情感的关系 | 第52页 |
4.3.4 内化:意义的场所 | 第52-53页 |
4.4 渔民村镇类型乡土聚落景观的重塑 | 第53-57页 |
4.4.1 形式与功能的整合 | 第53-54页 |
4.4.2 叙事场所的复原 | 第54-55页 |
4.4.3 感知机制与尺寸感的平衡 | 第55-56页 |
4.4.4 美学思维的兼容性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4-65页 |
附件 | 第65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