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20-22页 |
1 绪论 | 第22-4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2 热冲压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3-28页 |
1.2.1 热冲压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 | 第23-26页 |
1.2.2 热冲压技术热-力-相变多场问题研究现状 | 第26-28页 |
1.3 板料成形性研究现状 | 第28-39页 |
1.3.1 成形极限图及应用 | 第29-32页 |
1.3.2 韧性断裂准则及应用 | 第32-34页 |
1.3.3 损伤力学方法及应用 | 第34-39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| 第39-41页 |
2 热冲压高强度钢热-力耦合变形行为与断裂机理分析 | 第41-58页 |
2.1 引言 | 第41页 |
2.2 高强度硼钢22MnB5热-力模拟实验 | 第41-45页 |
2.2.1 实验材料及高温实验平台 | 第41-44页 |
2.2.2 样件制备及高温拉伸实验流程 | 第44-45页 |
2.3 高温拉伸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5-53页 |
2.3.1 标距长度和降温速率对流变行为的影响 | 第45-50页 |
2.3.2 应变率和变形温度对流变行为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2.4 样件微观形貌与断裂机理分析 | 第53-55页 |
2.5 硼钢22MnB5高温硬化模型 | 第55-5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3 适用于热冲压问题的细观损伤模型及数值实现方法 | 第58-79页 |
3.1 引言 | 第58页 |
3.2 GTN细观损伤力学模型 | 第58-62页 |
3.3 热冲压问题损伤模型本构积分算法 | 第62-78页 |
3.3.1 本构积分算法 | 第63-70页 |
3.3.2 用户材料子程序及数值积分流程 | 第70-76页 |
3.3.3 VUMAT子程序有效性验证 | 第76-7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4 热冲压高强度钢损伤参数识别及规律分析 | 第79-103页 |
4.1 引言 | 第79页 |
4.2 损伤参数识别及应变率效应分析 | 第79-94页 |
4.3 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94-99页 |
4.4 损伤参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| 第99-102页 |
4.4.1 初始孔洞体积分数f_0的影响 | 第99页 |
4.4.2 可形核粒子体积分数f_N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4.4.3 临界孔洞体积分数f_c的影响 | 第100-101页 |
4.4.4 失效孔洞体积分数f_F的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5 热冲压高强度钢成形极限实验与预测研究 | 第103-139页 |
5.1 引言 | 第103页 |
5.2 成形极限图实验建立方法 | 第103-108页 |
5.2.1 成形极限实验方法 | 第103-106页 |
5.2.2 极限应变计算方法 | 第106-108页 |
5.3 硼钢22MnB5成形极限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108-118页 |
5.3.1 成形极限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108-112页 |
5.3.2 样件变形特征分析 | 第112-115页 |
5.3.3 成形极限结果及分析 | 第115-118页 |
5.4 耦合损伤的M-K模型及计算方法 | 第118-124页 |
5.4.1 经典M-K理论模型 | 第118-119页 |
5.4.2 耦合损伤M-K模型及计算流程 | 第119-124页 |
5.5 硼钢22MnB5成形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| 第124-130页 |
5.5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24-126页 |
5.5.2 仿真有效性验证及样件损伤特征分析 | 第126-130页 |
5.6 成形极限预测及结果分析 | 第130-137页 |
5.6.1 耦合损伤M-K模型成形极限预测 | 第130-134页 |
5.6.2 有限元仿真成形极限预测 | 第134-137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37-139页 |
6 耦合损伤的B柱热冲压仿真预测与实验验证 | 第139-150页 |
6.1 引言 | 第139页 |
6.2 B柱热冲压有限元模型 | 第139-141页 |
6.3 B柱热冲压实验 | 第141-142页 |
6.4 B柱热冲压仿真预测及因素分析 | 第142-149页 |
6.4.1 有限元仿真结果及验证 | 第142-144页 |
6.4.2 初始成形温度对成形性的影响 | 第144-146页 |
6.4.3 冲压速度对成形性的影响 | 第146-149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49-150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50-153页 |
7.1 结论 | 第150-151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51-152页 |
7.3 展望 | 第152-1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3-16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61-163页 |
致谢 | 第163-16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