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流动摊贩治理的研究综述 | 第12-20页 |
一、国内有关流动摊贩治理的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二、国外有关流动摊贩治理的研究综述 | 第17-20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3-31页 |
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3-26页 |
一、流动摊贩 | 第23-24页 |
二、疏导式治理 | 第24页 |
三、城市管理与城管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6-31页 |
一、多元治理理论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| 第26-27页 |
二、服务型政府理论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| 第27-31页 |
第三章 深圳市L区流动摊贩疏导式治理的现状分析 | 第31-50页 |
第一节 L区流动摊贩治理现状 | 第31-39页 |
一、L区流动摊贩的基本现状 | 第31-32页 |
二、L区城市管理及流动摊贩的治理现状 | 第32-39页 |
第二节 L区流动摊贩疏导式治理的主要模式 | 第39-46页 |
一、全天候定点疏导模式 | 第39-41页 |
二、分时段定点疏导模式 | 第41-42页 |
三、特殊区域疏导模式 | 第42-46页 |
第三节 流动摊贩疏导式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6-50页 |
一、疏导点的地理位置 | 第47页 |
二、公众利益满足程度 | 第47-48页 |
三、居民的消费习惯 | 第48页 |
四、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 | 第48页 |
五、流动摊贩的合法性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深圳市L区流动摊贩疏导式治理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| 第50-62页 |
第一节 深圳市L区流动摊贩疏导式治理存在的困境 | 第50-57页 |
一、全天候定点疏导治理模式存在的困境 | 第51-52页 |
二、分时段定点疏导治理模式存在的困境 | 第52-53页 |
三、特殊区域疏导治理模式存在的困境 | 第53页 |
四、深圳市L区流动摊贩疏导式治理存在的共性困境 | 第53-57页 |
第二节 深圳市L区流动摊贩疏导式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| 第57-62页 |
一、疏导式治理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及治理机制 | 第57-59页 |
二、疏导式治理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 | 第59页 |
三、管理部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| 第59-60页 |
四、流动摊贩文化素质较低 | 第60-61页 |
五、疏导点选址及设置不合理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国内外流动摊贩治理的经验借鉴 | 第62-67页 |
第一节 国外流动摊贩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| 第62-64页 |
一、纽约市严格的法律制度及其对本文的启示 | 第62-63页 |
二、首尔市的摊贩自治制度及其对本文的启示 | 第63-64页 |
第二节 国内流动摊贩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| 第64-67页 |
一、台北市高门槛的准入制度及其对本文的启示 | 第64-65页 |
二、香港地区的牌照管理制度及其对本文的启示 | 第65-67页 |
第六章 完善深圳市L区流动摊贩疏导式治理的具体对策 | 第67-76页 |
第一节 建立健全疏导点日常管理标准 | 第67-69页 |
一、健全进出制度 | 第67-68页 |
二、完善收费制度 | 第68页 |
三、统一物资标准 | 第68页 |
四、明确现场监管与服务制度 | 第68页 |
五、明晰奖惩制度 | 第68-69页 |
六、建立有关流动摊贩治理的法律法规 | 第69页 |
第二节 重视对流动摊贩的源头治理 | 第69-71页 |
一、拓宽流动摊贩的就业渠道 | 第69-70页 |
二、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70页 |
三、加强对流动摊贩的宣传教育 | 第70-71页 |
第三节 创新疏导式多元治理机制 | 第71-73页 |
一、实行流动摊贩自治制度 | 第71页 |
二、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 | 第71-72页 |
三、建立多元协同监督考核机制 | 第72-73页 |
四、科学规划疏导点 | 第73页 |
第四节 转变治理理念及治理方式 | 第73-76页 |
一、强化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| 第73-74页 |
二、培养高素质管理队伍 | 第74-75页 |
三、促进公众参与治理 | 第75-76页 |
总结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附录 | 第82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