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金圣叹《西厢记》评点的历史坐标 | 第9-19页 |
第一节 金圣叹与《西厢记》评点 | 第9-12页 |
一、《西厢记》评点的历史流变 | 第9-10页 |
二、金圣叹其人 | 第10-11页 |
三、《西厢记》评点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金圣叹《西厢记》评点的主要内容 | 第12-15页 |
一、戏剧创作论 | 第12-13页 |
二、戏剧人物论 | 第13-15页 |
第三节 金圣叹《西厢记》评点研究概述 | 第15-19页 |
一、清代金批《西厢》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二、20 世纪金批《西厢》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三、金批《西厢》有待深入研究的阐释理论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金圣叹《西厢记》评点阐释理论的基本内涵 | 第19-33页 |
第一节 “文情”——金圣叹《西厢记》评点的阐释标准 | 第19-24页 |
一、“事妙,故文妙”——辨淫说 | 第20-21页 |
二、“字有字法,句有句法,章有章法”——文法论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“六经注我”——强调评点阐释者的主导地位 | 第24-30页 |
一、“圣叹批《西厢记》是圣叹文字”——读者自由阐释的独立性 | 第24-27页 |
二、“发愿只与后世锦绣才子共读”——观念读者与现实读者的主体性 | 第27-29页 |
三、“扫地、焚香、对雪、对花读之”——接受心境对阅读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“杂糅三教”——宗教对评点阐释理论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一、无 | 第30-31页 |
二、极微论 | 第31-32页 |
三、先王之礼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金圣叹《西厢记》评点阐释理论的形成机制 | 第33-40页 |
第一节 主体因素——博通古今的学养与立言不朽的愿望 | 第33-36页 |
一、倜傥高奇的个性与奉礼尊君的思想 | 第33-34页 |
二、杂糅三教的世界观与博通古今的深厚学养 | 第34-35页 |
三、追求立言不朽的强烈愿望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社会因素——明代启蒙运动与文艺思潮 | 第36-40页 |
一、明代社会危机下的思想启蒙 | 第36-37页 |
二、晚明时期的文艺思潮 | 第37-39页 |
三、苏州地区的“才子”风习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金圣叹《西厢记》评点阐释理论的价值意义 | 第40-46页 |
第一节 自由阐释与文学作品的价值实现 | 第40-43页 |
一、文学作品的意义实现与价值增殖 | 第40-41页 |
二、文学认识的深化与研究维度的拓展 | 第41页 |
三、戏剧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与繁荣 | 第41-43页 |
第二节 自由阐释与批评者独立身份的确立 | 第43-46页 |
一、“述而不作”的阐释传统与批评主体的隐退 | 第43-44页 |
二、批评者及批评活动独立品格的确立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9-50页 |
后记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