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熔盐反应堆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2 熔盐堆结构材料及其腐蚀行为 | 第13-21页 |
1.2.1 结构材料的发展 | 第13-17页 |
1.2.2 氟盐环境下镍基合金腐蚀的实验研究进展 | 第17-21页 |
1.3 核能结构材料腐蚀的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1-26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26-27页 |
1.5 论文的结构 | 第27-28页 |
第2章 理论研究方法 | 第28-42页 |
2.1 密度泛函理论 | 第28-32页 |
2.1.1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1.2 Thomas-Fermi-Dirac 近似 | 第29页 |
2.1.3 Hohenberg-Kohn 定理 | 第29-31页 |
2.1.4 Kohn-Sham 方程 | 第31-32页 |
2.2 广义梯度近似泛函 | 第32-33页 |
2.3 赝势平面波方法 | 第33-34页 |
2.4 投影缀加波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5 爬坡弹性带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6 第一性原理原子热力学方法 | 第36-40页 |
2.7 VASP软件介绍 | 第40-42页 |
第3章 表面吸附导致合金元素铬偏析行为的理论研究 | 第42-64页 |
3.1 合金中元素偏析行为的研究现状 | 第42-43页 |
3.2 研究方法、模型和参数设置 | 第43-4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62页 |
3.3.1 纯净镍及铬掺杂的镍(111)表面氟化氢的热力学稳定性 | 第46-48页 |
3.3.2 金属镍不同的低指数面及其相应铬掺杂镍表面氟的吸附行为 | 第48-52页 |
3.3.3 氟吸附致镍基合金中铬元素的表面偏析 | 第52-54页 |
3.3.4 氟覆盖度对铬元素表面偏析行为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3.3.5 铬在合金表面析出行为的驱动因素分析 | 第56-6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氟环境下镍基合金表面结构演化机制的理论研究 | 第64-84页 |
4.1 金属元素在环境下氧化行为的研究现状 | 第64-65页 |
4.2 研究方法、模型和参数设置 | 第65-6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8-82页 |
4.3.1 不同铬浓度的镍(111)表面上铬的偏析行为 | 第68-70页 |
4.3.2 不同环境浓度下铬掺杂的镍(111)表面氟的吸附行为 | 第70-73页 |
4.3.3 合金表面结构的热力学稳定性及演化规律 | 第73-76页 |
4.3.4 氟吸附的镍铬合金表面上潜在的脱附形式 | 第76-78页 |
4.3.5 合金表面缺陷对氟吸附行为的影响 | 第78-8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5章 合金组分和氧预吸附对水表面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 | 第84-104页 |
5.1 合金组分对环境小分子表面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 | 第84-85页 |
5.2 研究方法、模型和参数设置 | 第85-87页 |
5.3 结果和讨论 | 第87-102页 |
5.3.1 镍(111)表面不同铬浓度下的表面稳定性 | 第87-88页 |
5.3.2 不同表面组分合金上水及其分解产物的吸附行为 | 第88-94页 |
5.3.3 不同铬浓度的镍(111)表面上水分子的分解行为 | 第94-98页 |
5.3.4 氧预吸附对铬掺杂镍(111)表面水分解行为的影响 | 第98-10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第6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04-108页 |
6.1 工作总结 | 第104-106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2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者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