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--园林建筑论文

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徽州廊桥空间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1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第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1.4 文献综述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关于廊桥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关于建筑类型学第17-20页
    1.5 研究框架第20-21页
2 建筑类型学的本土化应用及其在研究中适用性第21-28页
    2.1 王澍的类型学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王澍的类型学思想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王澍的设计实践第23-25页
    2.2 建筑类型学在徽州廊桥空间研究中的适用性第25-27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3 徽州廊桥的历史与现状第28-42页
    3.1 徽州廊桥的兴起与发展第28-29页
    3.2 徽州廊桥的现状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徽州廊桥的分布情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徽州廊桥的使用状态第30页
    3.3 徽州六县廊桥调研第3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歙县廊桥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休宁廊桥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黟县廊桥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祁门廊桥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绩溪廊桥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婺源廊桥第39-4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4 徽州廊桥空间的类型学分析第42-58页
    4.1 笔法——徽州廊桥的构成要素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平面形式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围护形式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顶部覆盖程度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内部流线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高差变化第45-46页
    4.2 母题——徽州廊桥的单体空间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通过空间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停留空间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精神空间第50-53页
    4.3 构图——徽州廊桥的环境关系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与村落的位置关系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连接对象第55-5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6-58页
5 结论与展望第58-63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58-61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1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5页
图表目录第65-68页
附录A第68-70页
附录B第70-79页
致谢第79-80页
个人简历第80页
学术成果统计-作品、论文及专著发表第80页
学术成果统计-展览及获奖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风土观察下的乡村建造--以细屋熊村为例
下一篇:信息时代媒体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