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品质测度研究--以南宁市新竹路、凤翔路为例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5.1 定性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5.2 定量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6 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1.7 研究框架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| 第22-33页 |
2.1 文献研究综述 | 第22-27页 |
2.1.1 街道界面的定性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2.1.2 街道界面的定量研究进展 | 第24-26页 |
2.1.3 研究综述小结 | 第26-27页 |
2.2 研究对象界定 | 第27-31页 |
2.2.1 街道 | 第27-28页 |
2.2.2 生活型街道 | 第28-29页 |
2.2.3 步行空间 | 第29-30页 |
2.2.4 街道界面 | 第30-31页 |
2.3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31-33页 |
2.3.1 行为场景理论 | 第31页 |
2.3.2 新陈代谢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3.3 意向理论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要素探讨 | 第33-42页 |
3.1 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的界面构成 | 第33-34页 |
3.2 界面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 | 第34-36页 |
3.2.1 界面品质的影响因素 | 第34-35页 |
3.2.2 界面变量的相互关联 | 第35-36页 |
3.3 街道步行空间的建筑界面 | 第36-38页 |
3.3.1 界面密度 | 第36-37页 |
3.3.2 高宽比 | 第37-38页 |
3.4 街道步行空间的环境界面 | 第38-42页 |
3.4.1 绿视率 | 第38-40页 |
3.4.2 开敞度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生活型样本街道选择与描述 | 第42-54页 |
4.1 南宁市街道特征及其功能分布 | 第42-47页 |
4.1.1 南宁市街道的肌理及特征 | 第42页 |
4.1.2 主要功能区路网密度与可达性综述 | 第42-44页 |
4.1.3 主要生活型功能区简介 | 第44-45页 |
4.1.4 主要功能区街道类型调查 | 第45-47页 |
4.2 选择样本街道 | 第47-51页 |
4.2.1 样本街道选取背景 | 第47-48页 |
4.2.2 样本街道简介 | 第48-50页 |
4.2.3 样本街道性质确定 | 第50-51页 |
4.3 样本街道分段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3.1 样本街道分段 | 第51-52页 |
4.3.2 测度尺度网格 | 第52页 |
4.4 样本街道特质总结 | 第52-54页 |
第五章 样本街道建筑界面分析 | 第54-71页 |
5.1 建筑界面提取 | 第54页 |
5.2 界面密度测度 | 第54-58页 |
5.2.1 构建街道样本函数图像 | 第54-55页 |
5.2.2 样本街道界面密度的计算与说明 | 第55-56页 |
5.2.3 基于界面密度测度数据的假设 | 第56-58页 |
5.3 高宽比测度 | 第58-60页 |
5.3.1 构建街道样本函数二维图像 | 第58页 |
5.3.2 高宽比的计算与说明 | 第58-60页 |
5.3.3 基于高宽比测度结果的假设 | 第60页 |
5.4 基于问卷调研的横向对比验证 | 第60-66页 |
5.4.1 验证方法及验证范围 | 第60-61页 |
5.4.2 问卷语义提取与统计 | 第61-63页 |
5.4.3 基于问卷评价结果的分段比较 | 第63页 |
5.4.4 基于问卷语义统计的建筑界面要素值分类 | 第63-66页 |
5.5 基于热力图的横向对比验证 | 第66-69页 |
5.5.1 基于样本街道建筑界面测度结论的推理 | 第66页 |
5.5.2 基于空间热力图的横向对比验证 | 第66-68页 |
5.5.3 验证结论 | 第68-69页 |
5.6 建筑界面要素测度总结 | 第69-71页 |
5.6.1 建筑界面要素测度总结 | 第69页 |
5.6.2 建筑界面要素测度方法总结 | 第69-71页 |
第六章 样本街道环境界面分析 | 第71-92页 |
6.1 街景图象采集与处理 | 第71-72页 |
6.1.1 采集范围 | 第71页 |
6.1.2 处理方法 | 第71-72页 |
6.2 基于植物要素绿视率评价 | 第72-77页 |
6.2.1 绿视率测度结果 | 第72-76页 |
6.2.2 基于绿视率测度结果的假设 | 第76-77页 |
6.3 基于建筑和行道树的开敞度评价 | 第77-82页 |
6.3.1 开敞度测度结果 | 第77-81页 |
6.3.2 基于开敞度测度结果的假设 | 第81-82页 |
6.4 基于问卷调研的横向对比验证 | 第82-87页 |
6.4.1 验证方法与验证范围 | 第82页 |
6.4.2 问卷语义提取与统计 | 第82-84页 |
6.4.3 基于问卷评价结果的分段比较 | 第84-85页 |
6.4.4 基于问卷语义统计的环境界面要素值分类 | 第85-87页 |
6.5 基于热力图的横向对比验证 | 第87-90页 |
6.5.1 基于样本街道环境界面测度结论的推理 | 第87-88页 |
6.5.2 基于空间热力图的横向对比验证 | 第88-89页 |
6.5.3 验证结论 | 第89-90页 |
6.6 环境界面要素测度总结 | 第90-92页 |
6.6.1 环境界面要素测度结果总结 | 第90页 |
6.6.2 环境界面要素测度方法总结 | 第90-92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| 第92-103页 |
7.1 测评总结与界面优化策略 | 第92-98页 |
7.1.1 样本街道测评总结 | 第92-94页 |
7.1.2 基于研究界面的空间优化策略 | 第94-95页 |
7.1.3 其他优化策略 | 第95-98页 |
7.2 研究方法总结 | 第98-99页 |
7.3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| 第99-101页 |
7.3.1 研究创新 | 第99-100页 |
7.3.2 方法可推广性 | 第100-101页 |
7.4 不足与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7.4.1 研究缺陷 | 第101页 |
7.4.2 研究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7.5 结语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-109页 |
附录 | 第109-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