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主要缩写词 | 第22-23页 |
1 绪论 | 第23-52页 |
1.1 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4-37页 |
1.1.1 血小板粘附 | 第24-28页 |
1.1.2 纤维蛋白原吸附 | 第28-31页 |
1.1.3 抗血小板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31-34页 |
1.1.4 白细胞粘附 | 第34-36页 |
1.1.5 抗白细胞粘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36-37页 |
1.2 表面修饰多酚涂层的研究进展 | 第37-45页 |
1.2.1 多酚及其理化性质 | 第37-38页 |
1.2.2 多酚的生物学活性 | 第38-40页 |
1.2.3 表面修饰多酚涂层的研究进展 | 第40-45页 |
1.3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研究进展 | 第45-51页 |
1.3.1 循环肿瘤细胞 | 第45-46页 |
1.3.2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研究进展 | 第46-51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| 第51-52页 |
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成膜过程及稳定性研究 | 第52-66页 |
2.1 引言 | 第5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52-55页 |
2.2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52-53页 |
2.2.2 不同修饰条件下制备自组装多酚涂层 | 第53-54页 |
2.2.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表征和稳定性测试 | 第54-5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5页 |
2.3.1 反应物投料顺序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2.3.2 成膜环境pH值的影响 | 第59-63页 |
2.3.3 材料表面亲疏水性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研究及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 | 第66-84页 |
3.1 引言 | 第66-67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67-71页 |
3.2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67-68页 |
3.2.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| 第68页 |
3.2.3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 | 第68-69页 |
3.2.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长效性 | 第69页 |
3.2.5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普适性 | 第69页 |
3.2.6 自氧化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性能 | 第69页 |
3.2.7 PDMS印章的制备 | 第69-70页 |
3.2.8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| 第70页 |
3.2.9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 | 第70页 |
3.2.10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对血小板粘附功能的检测 | 第70-71页 |
3.2.11 数据分析 | 第7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82页 |
3.3.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| 第71-73页 |
3.3.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 | 第73-76页 |
3.3.3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长效性 | 第76-77页 |
3.3.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普适性 | 第77-78页 |
3.3.5 自氧化沉积多酚涂层的血小板粘附 | 第78-80页 |
3.3.6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的表征及血小板粘附 | 第80-82页 |
3.3.7 图案化自组装多酚涂层对血小板粘附功能的检测 | 第8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4 自组装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机理研究 | 第84-107页 |
4.1 引言 | 第84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84-89页 |
4.2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84-85页 |
4.2.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| 第85-86页 |
4.2.3 血液的收集和处理 | 第86-87页 |
4.2.4 纤维蛋白原吸附 | 第87-88页 |
4.2.5 吸附纤维蛋白原的α链和γ链暴露程度 | 第88页 |
4.2.6 血小板粘附 | 第88-89页 |
4.2.7 血小板激活 | 第89页 |
4.2.8 数据分析 | 第89页 |
4.3 结果分析 | 第89-102页 |
4.3.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| 第89-94页 |
4.3.2 纤维蛋白原吸附 | 第94-97页 |
4.3.3 吸附纤维蛋白原的α链和γ链暴露程度 | 第97-99页 |
4.3.4 血小板粘附 | 第99-101页 |
4.3.5 血小板激活 | 第101-102页 |
4.4 讨论 | 第102-10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5 自组装多酚涂层对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的性能研究 | 第107-129页 |
5.1 引言 | 第107-108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108-113页 |
5.2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108-109页 |
5.2.2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| 第109页 |
5.2.3 酚羟基功能化表面的制备 | 第109-110页 |
5.2.4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| 第110页 |
5.2.5 材料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粘附及抗炎症效应 | 第110页 |
5.2.6 Anti-EpCAM抗体的表面修饰 | 第110页 |
5.2.7 癌细胞培养与传代 | 第110-111页 |
5.2.8 癌细胞的捕获 | 第111页 |
5.2.9 捕获癌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和扫描电镜分析 | 第111-112页 |
5.2.10 捕获癌细胞的活性检测和再培养 | 第112页 |
5.2.11 数据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3-127页 |
5.3.1 自组装多酚涂层的理化表征 | 第113-114页 |
5.3.2 PBMCs细胞粘附和抗炎症效应 | 第114-116页 |
5.3.3 酚羟基基团对癌细胞捕获效果的影响 | 第116-121页 |
5.3.4 癌细胞的高效捕获 | 第121-125页 |
5.3.5 捕获癌细胞的活性检测和再培养 | 第125-12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7-12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29-131页 |
6.1 结论 | 第129-130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30页 |
6.3 展望 | 第130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4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46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