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6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2 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| 第17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7-20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2.2 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难点 | 第20-21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3.2 难点 | 第20-21页 |
2 相关概念,理论及文献介绍 | 第21-29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1.1 交叉上市 | 第21页 |
2.1.2 融资效果 | 第21-22页 |
2.2 交叉上市传统理论 | 第22-24页 |
2.2.1 市场分割理论 | 第22页 |
2.2.2 融资约束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3 投资者认知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3 相关文献概述 | 第24-27页 |
2.3.1 交叉上市动因文献回顾 | 第24-25页 |
2.3.2 交叉上市融资对公司产生的效果 | 第25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3 我国交叉上市概况及浙江世宝案例介绍 | 第29-38页 |
3.1 我国A+H股交叉上市背景与现状 | 第29-34页 |
3.1.1 我国A+H股交叉上市历史进程 | 第29-30页 |
3.1.2 我国A+H股交叉上市现状及特征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2 浙江世宝案例介绍 | 第34-38页 |
3.2.1 历史沿革 | 第34-35页 |
3.2.2 股权结构 | 第35-36页 |
3.2.3 主要产品及生产经营情况 | 第36页 |
3.2.4 浙江世宝三次融资概述 | 第36-38页 |
4 浙江世宝A+H股交叉上市动因分析 | 第38-47页 |
4.1 提高产能导致融资需求强烈 | 第38-39页 |
4.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生产规模扩张所需资金 | 第39-40页 |
4.3 浙江世宝H股低迷的市场表现不利于在香港再融资 | 第40-44页 |
4.3.1 H股投资者认同度较低 | 第40-43页 |
4.3.2 H股市场表现低迷 | 第43-44页 |
4.4 A股上市估值高且能够实现股票全流通 | 第44-46页 |
4.4.1 A股高估值 | 第44-45页 |
4.4.2 回归A股能够实现股票全流通 | 第45页 |
4.4.3 回归A股市场有利于在国内树立优质品牌形象 | 第45-4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5 浙江世宝A+H股交叉上市后经营效益分析 | 第47-70页 |
5.1 浙江世宝融资效果分析思路图 | 第47-48页 |
5.2 浙江世宝交叉上市后融资效果分析 | 第48-56页 |
5.2.1 计划融资额及实际融资额 | 第48-49页 |
5.2.2 浙江世宝“三低”发行的原因 | 第49-50页 |
5.2.3 募资投向及使用效果 | 第50-51页 |
5.2.4 浙江世宝回归A股后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| 第51-56页 |
5.3 浙江世宝A股定向增发后融资效果分析 | 第56-61页 |
5.3.1 计划融资额及实际融资额 | 第56页 |
5.3.2 募资投向及使用效果 | 第56-59页 |
5.3.3 浙江世宝A股定向增发后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4 浙江世宝H股上市融资效果分析参照 | 第61-69页 |
5.4.1 计划融资额及实际融资额 | 第61-62页 |
5.4.2 募资投向及使用效果 | 第62-67页 |
5.4.3 浙江世宝H股上市后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| 第67-6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6 交叉上市行为对浙江世宝市场表现的影响 | 第70-77页 |
6.1 研究方法选择 | 第70-72页 |
6.1.1 事件研究法的含义及原理 | 第70页 |
6.1.2 研究模型构建 | 第70-72页 |
6.2 累计超额收益率变化趋势分析 | 第72-73页 |
6.3 浙江世宝长期股价效应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| 第73-77页 |
6.3.1 影响因素衡量指标选择 | 第73-75页 |
6.3.2 回归结果分析 | 第75-77页 |
研究结论 | 第77-79页 |
启示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