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江三角洲生态功能区划研究
| 摘要 | 第4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| 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| 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| 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1.3.3 研究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2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2.1 生态功能区划 | 第20-21页 |
| 2.1.1 概念与内涵 | 第20页 |
| 2.1.2 基本原则 | 第20-21页 |
| 2.2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及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2.3 数据获取 | 第23-24页 |
| 3 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| 第24-37页 |
| 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4-26页 |
| 3.1.1 地理位置 | 第24页 |
| 3.1.2 自然环境与资源 | 第24-26页 |
| 3.2 经济环境 | 第26-30页 |
| 3.2.1 研究区城市发展概况 | 第26-28页 |
| 3.2.2 环境保护区 | 第28-30页 |
| 3.3 生态环境现状 | 第30-37页 |
| 3.3.1 土地利用现状 | 第30-34页 |
| 3.3.2 水资源现状 | 第34-35页 |
| 3.3.3 道路现状 | 第35-36页 |
| 3.3.4 土壤质地现状 | 第36-37页 |
| 4 长三角生态功能区划要素评价 | 第37-52页 |
| 4.1 长三角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| 第37-42页 |
| 4.1.1 生态敏感性分级标准 | 第38页 |
| 4.1.2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空间分析 | 第38-41页 |
| 4.1.3 权重及相应数学模型 | 第41-42页 |
| 4.2 长三角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 | 第42-45页 |
| 4.3 长江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 | 第45-47页 |
| 4.3.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4.3.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方法 | 第46-47页 |
| 4.3.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方法 | 第47页 |
| 4.3.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方法 | 第47页 |
| 4.4 长江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结果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4.4.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评价 | 第47-48页 |
| 4.4.2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| 第48-49页 |
| 4.4.3 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| 第49页 |
| 4.4.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| 第49-50页 |
| 4.5 小结 | 第50-52页 |
| 5 长江三角洲生态功能区划 | 第52-64页 |
| 5.1 生态功能区划划分依据 | 第52-58页 |
| 5.1.1 生态敏感性区统计均值 | 第52-53页 |
| 5.1.2 生态各敏感性分区面积统计 | 第53-57页 |
| 5.1.3 生态功能重要性区统计均值 | 第57页 |
| 5.1.4 生态服务功能各重要性区域面积 | 第57-58页 |
| 5.2 生态功能分区过程 | 第58-59页 |
| 5.3 生态功能分区结果 | 第59-64页 |
| 5.3.1 生态区 | 第59-61页 |
| 5.3.2 生态功能区 | 第61-64页 |
| 6 结论和展望 | 第64-67页 |
| 6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6.2 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6.2.1 论文特色 | 第65页 |
| 6.2.2 存在的不足 | 第65-66页 |
| 6.2.3 工作展望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5页 |
| 附录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