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8页 |
一、国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二、国内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理论的综述分析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8-21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三、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| 第21-27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一、危机的概念 | 第21页 |
二、公共危机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三、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| 第22页 |
四、社会组织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3-24页 |
一、风险社会理论 | 第23页 |
二、多元治理理论 | 第23页 |
三、第三部门理论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24-27页 |
一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| 第24页 |
二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可行性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江苏公共危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| 第27-36页 |
第一节 江苏公共危机的现状 | 第27-33页 |
一、就业人口与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| 第27-29页 |
二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| 第29-30页 |
三、能源、资源和环境危机并存 | 第30-32页 |
四、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的危机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江苏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 | 第33-36页 |
一、传统政府单一主体应对的理念 | 第33页 |
二、市场的失灵 | 第33-34页 |
三、公众危机意识与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 | 第34页 |
四、民间力量尚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江苏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现实考量 | 第36-40页 |
第一节 公共危机前的预警和防范作用 | 第36-37页 |
一、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前能够发挥技术监测优势 | 第36-37页 |
二、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中便于信息交流与合作 | 第37页 |
第二节 公共危机中的参与和协助作用 | 第37-38页 |
一、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中汇集充足的社会资源 | 第37-38页 |
二、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中有效的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| 第38页 |
第三节 公共危机后的重建和安抚作用 | 第38-40页 |
一、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后积极协助政府进行灾后重建 | 第38-39页 |
二、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后安抚民众心理,维护社会稳定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借鉴 | 第40-46页 |
第一节 美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| 第40-42页 |
一、良好的政策支持 | 第40-41页 |
二、有序的应急训练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日本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| 第42-43页 |
一、合作共赢的救灾联动机制 | 第42页 |
二、久经历练的应急救灾队伍 | 第42-43页 |
三、健全完善的社会组织法 | 第43页 |
第三节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借鉴 | 第43-46页 |
一、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 | 第43-44页 |
二、适宜的合作模式是关键 | 第44-45页 |
三、充足的志愿力量是基础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提高江苏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路径优化 | 第46-55页 |
第一节 政府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参与创造条件 | 第46-48页 |
一、降低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 | 第46-47页 |
二、保障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独立自主 | 第47页 |
三、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 | 第47-48页 |
四、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国际交流 | 第48页 |
第二节 社会组织提高自身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| 第48-50页 |
一、拓宽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资金来源 | 第48-49页 |
二、培养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资源 | 第49页 |
三、健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运行机制 | 第49-50页 |
四、完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协调互助机制 | 第50页 |
第三节 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协调机制 | 第50-52页 |
一、成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专业协调机构 | 第50-51页 |
二、以专项计划提升合作能力 | 第51页 |
三、建立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机制 | 第51-52页 |
第四节 社会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营造氛围 | 第52-55页 |
一、提升公民社会文化和弘扬志愿典型 | 第52-53页 |
二、强化公民公益意识来促进社会组织参与 | 第53页 |
三、切实发挥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 | 第53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