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金属结构论文--组合结构论文

套管构件静力稳定性理论与试验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-10页
    1.2 控制构件稳定性的措施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防屈曲支撑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限制力装置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套管构件稳定控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套管构件的构造及特点第14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主要研究进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主要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7-19页
第二章 考虑内核伸出段的力学模型简化及参数定义第19-25页
    2.1 力学模型简化第19-20页
    2.2 参数定义第20-22页
    2.3 微元体的平衡及内力的无量纲量表示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套筒微元体的平衡及其内力的无量纲量表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内核微元体的平衡及其内力的无量纲量表示第23-25页
第三章 具有内核伸出段的套筒构件内核的点接触屈曲公式推导第25-45页
    3.1 内核的初弯曲第25-26页
    3.2 内核与套筒未接触的平衡微分方程及其解答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内核存在初始屈曲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内核无初弯曲第28页
    3.3 具有内核伸出段的套管构件点接触的平衡微分方程及其解第2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内核无初弯曲的中点接触—柔性套筒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内核无初弯曲—柔性套筒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内核有初弯曲—柔性套筒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内核无初弯曲—刚性套筒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内核有初弯曲—刚性套筒第42-4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四章 具有内核伸出段的套筒构件内核的线接触屈曲公式推导第45-88页
    4.1 具有内核伸出段的套管构件线接触的平衡微分方程及其解第45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对称线接触—柔性套筒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内核无初弯曲—柔性套筒第50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内核有初弯曲—柔性套筒第65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内核无初弯曲—刚性套筒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内核有初弯曲—刚性套筒第83-87页
    4.2 本章小节第87-88页
第五章 两种力学模型得出套管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第88-99页
    5.1 算例验证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算例1—点接触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算例2—线接触第89-90页
    5.2 套管构件点接触的两种力学模型计算对比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算例1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算例2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算例3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算例4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算例对比第94-95页
    5.3 套管构件线接触的两种力学模型计算对比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算例1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算例2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算例3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算例对比第9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7-99页
第六章 套筒构件端部试验研究第99-126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9页
    6.2 试验目的第99页
    6.3 套管构件的试验计划表第99-100页
    6.4 试验设计与制作第100-101页
    6.5 构件的约束条件及其相关的尺寸第101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试件内核的两端边界约束条件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试件A内核与套筒的连接处约束条件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试件B内核与套筒的连接处约束条件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试件C内核与套筒的连接处约束条件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5 试件D内核与套筒的连接处约束条件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5.6 试件内核与套筒的几何尺寸第106页
    6.6 试验加载装置第106-108页
    6.7 试验测试方案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7.1 试件的测点布置第109页
    6.8 试验加载方案第109-110页
    6.9 试验过程与破坏现象第110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9.1 试件A试验现象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9.2 试件B试验现象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9.3 试件C试验现象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9.4 试件D试验现象第116-118页
    6.10 破坏模式第118页
    6.11 试验与理论分析对比第118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1.1 试件A试验与理论分析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11.2 试件B试验与理论分析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11.3 试件C试验与理论分析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11.4 试件D试验与理论分析第123-124页
    6.12 本章小结第124-126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-128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26-127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27-128页
致谢第128-130页
参考文献第130-135页
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5-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阜新地下商场火灾防排烟设施参数优化数值模拟
下一篇:小波-新陈代谢GM(1,1)模型及在建筑物沉降变形预报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