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二道沟金矿成矿规律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1 引言 | 第10-15页 |
| 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1.3.1 矿化特征与成矿条件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1.3.2 脉型矿体矿化信息提取 | 第12页 |
| 1.3.3 区域成矿规律总结 | 第12页 |
| 1.4 主要工作量 | 第12-13页 |
| 1.5 主要成果 | 第13-15页 |
| 2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5-20页 |
| 2.1 概述 | 第15-16页 |
| 2.2 区域地层 | 第16-17页 |
| 2.3 区域构造 | 第17-19页 |
| 2.4 区域岩浆岩 | 第19页 |
| 2.5 区域矿产资源概括 | 第19-20页 |
| 3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0-36页 |
| 3.1 矿区地层 | 第20页 |
| 3.1.1 前寒武系地层 | 第20页 |
| 3.1.2 新生界地层 | 第20页 |
| 3.2 矿区构造 | 第20-25页 |
| 3.3 岩浆岩 | 第25-34页 |
| 3.3.1 侵入岩 | 第25-27页 |
| 3.3.2 火山岩 | 第27-34页 |
| 3.4 围岩蚀变及矿化地质特征 | 第34-36页 |
| 4 矿体地质特征 | 第36-41页 |
| 4.1 矿(化)脉展布及其特征 | 第36-37页 |
| 4.2 矿体特征 | 第37-39页 |
| 4.3 矿体金品位富集规律 | 第39-41页 |
| 5 矿石矿物特征 | 第41-47页 |
| 5.1 矿石矿物组合特征 | 第41-43页 |
| 5.2 脉石矿物组合特征 | 第43-44页 |
| 5.3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| 第44-45页 |
| 5.4 成矿阶段 | 第45-47页 |
| 6 成因矿物学研究 | 第47-54页 |
| 6.1 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 | 第47-54页 |
| 6.1.1 黄铁矿晶型特征 | 第47-48页 |
| 6.1.2 黄铁矿等化学成分特征 | 第48-50页 |
| 6.1.3 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| 第50-54页 |
| 7 矿床地球化学 | 第54-71页 |
| 7.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| 第54-60页 |
| 7.2 同位素地球化学 | 第60-66页 |
| 7.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| 第66-71页 |
| 8. 金矿床成矿规律讨论 | 第71-80页 |
| 8.1 花岗岩类与金矿成矿关系讨论 | 第71-76页 |
| 8.1.1 引言 | 第71页 |
| 8.1.2 断裂构造与金矿的关系 | 第71-73页 |
| 8.1.3 对面沟岩体与金矿的关系 | 第73-74页 |
| 8.1.4 西对面沟岩体与金矿成矿作用的内在联系 | 第74-76页 |
| 8.2 矿床成因类型 | 第76-77页 |
| 8.3 成矿机制 | 第77-78页 |
| 8.4 成矿模型 | 第78-80页 |
| 9. 结论 | 第80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| 附表1 | 第87-89页 |
| 附表2 | 第89-90页 |
| 附表3 | 第90-91页 |
| 附表4 | 第91-93页 |
| 附表5 | 第93-96页 |
| 附表6 | 第96-97页 |
| 附表7 | 第97-98页 |